▲這是靈獸第1148篇原創文章
民營企業能否在“統一大市場中”獲益還不好説。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疫情!還是疫情
疫情——這個黑天鵝事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進一步深化,但似乎國人沒有想好怎麼和它相處。
今年一季度,上海、深圳、吉林等多地爆發疫情,當地生產生活受到不小影響。不少商業項目、餐飲店鋪、娛樂場所為了疫情防控不得不按下暫停鍵或是調短營業時長,給實體商業帶來了巨大沖擊。
另一邊,互聯網大廠遭遇反壟斷後又疊加疫情影響,開啓了較大規模的裁員,幾乎涵蓋了所有互聯網大廠。在這場裁員潮下,大廠內的社區團購業務就是其中之一。
京喜拼拼被曝優化,阿里的團購業務線及美團旗下優選、買菜等業務也被傳出裁員消息。
一系列動作背後,或是大廠對社區團購業務期許的終結。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通過“燒錢補貼爭取用户,並迅速擴張做大市場”模式的告一段落。在熬死了不少競爭對手的同時,不免對自身也造成一種內耗。
今年2月24日,阿里公佈的2022財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被稱為“阿里史上最差財報”,營收2425.8億元,淨利潤同比下降了75%。
美團的業績也不容樂觀。3月25日美團發佈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2021年,美團全年虧損235.36億元,即使扣除罰款、以股代薪、投資、減值等非持續經營項目,全年經調整虧損仍高達155.72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則為31.21億元。
與之相反,傳統商超的表現稍迎曙光。
今年2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全國56家商超企業2022年春節銷售狀況”調查顯示,在春節前後商超近一個月的銷售高峯期,大部分零售企業的銷售業績同比呈明顯增長。
據長江證券預測,零售業在今年一季度同期基數相對收斂,客單價逐漸企穩,客流逐漸恢復,疊加疫情部分囤貨需求,藉助元旦、春節超長週期的銷售高峯,預計部分企業同店迎來增長。
4月13日,紅旗連鎖發佈了2022年一季度財報,實現營業收入24.41億元,同比增長7.99%,實現歸母淨利潤1.22億元。
而永輝超市更是早早宣佈了一二月份的“喜訊”,永輝超市3月8日發佈了2022年1-2月的主要經營數據:今年前兩月實現營收204億元,同比增長約3%,其中同店增長1.6%;同期實現經營性淨利7.6億元。
儘管,一些過去基礎較好的商超企業迎來了可喜可賀的“拐點”,但並不能完全反映出消費、經濟正在向好。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回暖能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
2
經濟影響
儘管今年1-2月份的經濟數據整體向好,工業生產、投資、消費、進出口增速均好於預期,但3月份經濟面臨着多地疫情的壓力。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3月製造業與服務業PMI雙雙低於榮枯線,反映經濟景氣程度降低。整體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一季度投資與出口相對較好,但消費受到疫情拖累,預計GDP同比增長4.6%。
2020年疫情以來,出口對GDP的貢獻較大。
2021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8.4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29.2%。其中,出口4.61萬億元,增長38.7%;進口3.86萬億元,增長19.3%;貿易順差7592.9億元,擴大690.6%。
但今年一季度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增速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左右。根據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出口5.23萬億元,增長13.4%;進口4.19萬億元,增長7.5%。
主要原因是,過去兩年國家已經實現動態清零,擁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而國外的疫情尚處在發酵期,沒有遏制的勁頭。但如今則是另一番景象,國外針對疫情已經“躺平”,正常發展經濟;中國則接連在多個城市,如深圳、西安、上海、吉林等省市出現了比2020年影響更大的疫情。
以深圳為例,2021年,深圳市貨物貿易進出口3.54萬億元,同比增長16.2%。其中,出口1.92萬億元,增長13.5%;進口1.62萬億元,增長19.5%。
如果“暫停”一週,僅是出口額就損失了368億多元,可謂慘烈。
那麼,今年的GDP如果想要達到5.5%的增長目標,可能更多地要在投資和消費中加碼。
從股市的表現看,基建和房地產被炒的沸沸揚揚,基建還有多少牌可以打?
如果老百姓手裏沒有錢,房地產能向好嗎?有數據顯示,2017年時,中國的法拍房數量只有4500套,但到了2021年,這個數據是168萬套。
再看消費,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漲幅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
其中,食品價格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2.4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28個百分點。食品中,豬肉價格下降41.4%,降幅比上月收窄1.1個百分點;鮮菜價格由上月下降0.1%轉為上漲17.2%;食用植物油、鮮果和水產品價格分別上漲6.1%、4.3%和4.2%,漲幅均有回落。
本次CPI漲幅超過預期,主要是鮮菜價格上漲17.2%貢獻了不少,但生鮮品類本就屬於季節性商品,價格波動屬於短期效應,如果新一輪生鮮上市就能儘快填補缺口,況且本次生鮮供應緊張,更多來自於流通阻礙、物流問題,一旦打通就恢復正常。
相比這些,更為重要的還是消費疲軟。
3
統一大市場能刺激消費?
近日,國務院對外發布《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了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工作原則,並從六個方面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重點任務。
這則消息出來後,引起了市場的強烈反響,有專家甚至説,這可能是一場“歷史性轉變”。
概括來講,“統一大市場”是想要通過降低商品生產和交易成本,降低商品的終端售價,從而提高商品質量和技術水平。
再結合經濟背景來看,即是通過統一大市場的改造,讓商品的性價比更高,讓消費者更願意消費,從而實現內循環,再提振商品的技術水平,形成更強的核心競爭力之後,具備與國際品牌相抗衡的實力,再實現外循環。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最終能否實現,實現的怎麼樣還不好説。
過去40多年,地方保護主義非常嚴重。國家推行所得税分成改革前,企業所得税按行政隸屬關係上繳:中央企業交中央,地方企業交地方。這樣能促進地方政府有動力創辦企業,所以各地煙酒廠非常多,而且當地人只能從本地購買。
而零售業更是存在冗長的供應鏈中,就連商超的合作方很多都是當地的品牌與代理商,這就使得外地煙酒等很難進入當地的市場,即便進入也要付出不小代價。
但《意見》發佈後,零售業和商品的壁壘有望被打破了,各個地區的流通與渠道成本降低,成本降低,價格也下來,銷量也會提升,利潤也會增加。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依然是理論上的,更多的還是要看具體執行的效果。過去的經驗表明,市場放開,政策約束引導,才能讓經濟充滿活力。
僅就目前看,民營企業能否在“統一大市場中”獲益還不好説。(靈獸傳媒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