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基民以為,在前期經過精挑細選,構建出一個完美的基金組合並買入之後,就可以什麼都不管了,一動不動地拿它個一年半載就能實現“躺賺”。
這樣的法做顯然把投資想得過於簡單了,因為市場在變化,你的基金組合也會不斷變化。很可能之前還是一個完美的基金組合,但過了幾個月後由於市場的變動,這個組合就不再完美了。
那麼,我們到底買完基金後,有的浮盈,有的浮虧,該怎麼做呢?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關於基金組合的操作策略——基金再平衡策略。
什麼是再平衡策略?
我們在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時,會給每種資產分配一個初始的權重。以最簡單的股債組合來説,60%股票+40%債券就是一種搭配方法,60%和40%就是初始權重。隨着時間的推移,可能股票漲得好,債券卻跌了;也可能股票跌了,債券漲上去了。總之,一段時間之後,兩種資產佔組合的權重會發生變化。再平衡的操作就是通過賣出高於初始權重的資產,再買入低於初始權重的資產,將組合中的資產權重調整回初始狀態。
再平衡的操作會給資產收益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小編做了一個實驗。簡單起見,直接選用股債組合,其中股票採用滬深300,債券採用中債財富(總)指數,時間從2003年12月31日到2019年9月10日。首先對沒有采用再平衡的組合進行回測,結果如下:
製圖:中泰資管
那麼加入再平衡的操作後,會有怎樣的變化呢?這裏的再平衡採用每六個月一次的頻率,並將兩次回測的結果放到一起:
製圖:中泰資管
可以發現加入再平衡的操作後,年化收益率確有變化(本實驗中的結果是再平衡後收益提高),尤其在股債比例都為50%的時候,年化收益的差距達到了 2.01%。
可不要小看2.01%這個年化收益值,以實驗所選取的16年為期做整體測算,有再平衡的50/50組合,累計收益率為248.73%,而沒有再平衡的累計收益率為159.98%。也就是説,只需要每半年操作一下,將資產權重調整回初始的狀態,16年間每投資10000元就能多賺 8876元。
除了增厚收益,這組實驗中的另一個數據組合年化波動率更值得關注。還是以股債50/50的組合為例,有再平衡的組合年化波動率為13.54%,不僅低於單純股票的27.05%,也要低於沒有再平衡的組合的17.41%。
收益增厚了,風險降低了,這就是我們最喜歡的狀態——風險報酬比提高了。
製圖:中泰資管
再平衡策略具體怎麼操作?
基金再平衡策略的操作要點有三個:
第一,初始的投資比例要設好。
不同的投資者,投資的風險偏好、風格會有不同,剛開始基金組合的投資比例也不同,激進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債股比例是2:8左右,穩健的投資者可以是5:5左右,保守投資者可以債股比例在8:2左右。
因此,選擇合適自己的投資比例非常重要。
第二,設置好再平衡的調整閾值。
所謂的調整閾值,也就是股票型基金漲了多少或跌了多少,我們需要進行再平衡的操作。
一般來説,由於基金的波動不大,將股票型基金的調整閾值設置在10%左右較為合理。也就是跌了10%,我們就需要對債股比例進行調整。
第三,設置好時間週期,要嚴格地執行。
由於基金的波動不大,我們也無需每天去看基金組合的情況,一般一兩個月看一次即可。
再平衡一定能增厚收益嗎?
事實上,再平衡完全有可能會降低最終總收益。比如再平衡時正逢某單邊上漲行情,一旦賣掉表現好的資產,就有可能錯過這部分的利潤。所以,再平衡的根本目的不是提高組合收益,而是與目標資產配置的特徵更為一致,維持組合原有的風險收益特徵。
早在1949年,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探討過資產配置的最基本形式——股債平衡。簡單説就是保持股票和債券之間固定的市值比例。就現在來看,當時的股債平衡是有點機械的操作,哪個漲多了就賣,跌多了就買。但正是這看似機械化的操作,卻包含了重劍無鋒的智慧——通過執行紀律對抗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
不是每一次再平衡都能增厚收益,但總的來講,再平衡這一操作對投資來説仍然大有裨益。畢竟,隨着風險資產的價格大幅上漲(或下跌),那麼它繼續上漲(或下跌)的概率會變小,波動性卻隨之增大。通過再平衡,將手中投資組合的風險和回報維持在適合自己的目標區間內,降低組合風險的同時,又避免了“追漲殺跌”,何樂而不為?
David Swenson曾經説過,有太多投資者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構建出目標配置組合,卻讓實際組合的配置隨市場的波動而漂移。從這個角度上説,再平衡策略是幫助我們有效控制組合風險水平、提高實現收益目標概率的可行之道。
(文章整理自晨星基金、中泰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