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Xavier
一盤大棋,落子有聲。11月15日9點30分,北交所正式鳴鑼開市,從宣佈設立到“開門迎客”,僅用了短短75天。首批81股亮相,10只新股盤中全部觸發上漲臨停,其中同心傳動盤中最高漲幅一度超過500%。
一時間,北交所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有人身價暴漲成為新貴,有人開始搶籌... ...在喧囂嘈雜之間,有一家新經濟服務平台,成為了幕後的贏家之一。
包括盤中漲幅最高的同心傳動,科達自控、國源科技、浩淼科技、秉揚科技、漢鑫科技等13家首批北交所上市企業,它們擁有同一個身份——盛景學員企業。
當然,僅從北交所的單一維度解讀,並無法還原盛景網聯新經濟平台的全貌。
北交所是對盛景的一次“檢閲”
在盛景網聯董事長、盛景嘉成創始合夥人彭志強看來,北交所開市只是對盛景當年新三板佈局的一次“閲兵”。
2013年國家在推動新三板發展之初,盛景網聯便在第一時間響應國家的政策,陸續推動超過1000家優秀的中小企業掛牌新三板。最新數據顯示,在北交所81家企業中,13家是盛景學員企業,佔比達16%,創新層1229家企業中,141家是盛景學員企業,佔比達11.5%,基礎層5804家企業中,653家是盛景學員企業,佔比達11.3%。
北交所、創新層、基礎層的企業佔比都超過10%,這在所有的諮詢培訓平台中都屬於獨一份。“今天的成績是個積澱的過程,是繼往開來、承上啓下的必然結果。隨着北交所的發展,相信我們的收穫期還在後面。北交所給了投資機構新的退出渠道,投資的最大挑戰就在於退出的不確定性,現在中國的退出通道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我們將會加大對專精特新賽道的賦能服務和直投。”彭志強説道。
在收穫光鮮成績之前,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前幾年新三板發展陷入困境的時候,盛景網聯作為新三板的助推者,也曾受到過挑戰。“堅持長期主義,通過研究看到未來,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底氣。無論是賦能服務板塊,還是投資板塊我們都是研究驅動,你要是不能看見未來,怎麼給企業賦能,怎麼敢投資未來?”彭志強如是説。
透過被外界看到的“冰面上的成績”,冰山之下,盛景十年來是如何下了一盤大棋?
業務線與資本線雙向賦能
創立15年來,通過新經濟“賦能服務+孵化投資”雙輪驅動的商業模式,盛景網聯賦能企業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自身所管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規模也超過了120億元,投資組合覆蓋了189家上市公司。
彭志強和其合夥人團隊可謂是資本市場的“資深專家”,在從業20多年時間裏,彭志強發現市面上很多中小企業“偏科”嚴重:雖然業務做得風生水起,但是面對融資上市,它在資本市場上仍然是一名“小學生”,業務戰略無法跟資本市場形成融合互動。“上市後如何增發?如何發行可轉債?如何做好股權激勵?這些運作方式很多中小企業都不懂,就浪費了資本市場這個‘核武器’。”
為幫助中小企業把短板的地方補上,盛景網聯十餘年來致力於為希望走向資本市場的中小企業進行深度賦能。在賦能中小企業的過程中,彭志強總結了這樣幾個關鍵詞“重結果、早介入、長週期、全方位、抓節點、平台化”,這組詞也構建成了盛景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板塊的戰略。
重結果
盛景的培訓諮詢不是傳統的泛泛而談的課程,僅僅給個概念。而是希望幫助這些企業真正能進入新三板,進階到創新層,未來再到北交所、科創板、創業板上市,而且不僅僅是上市,上市後還要實現企業市值的持續提升。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的是企業內在價值的持續增長。不是炒作的資本化,而是資本和實業雙輪驅動的良性循環。 “賦能服務必須強調結果導向,而不是如傳統的培訓諮詢只是過程概念,而是要用結果説話。”彭志強如是説。
早介入
很多企業家在做實業上能達到七八十分,但在真正面向資本市場時,可能只是個“小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市場上的各類機構良莠不齊,很多時候雙方的節奏根本匹配不上,在關鍵合作條款上中小企業可能還會吃虧。所以,盛景甚至在券商前就會介入對企業的輔導諮詢,首先判斷企業適合選擇哪個上市板塊,而後再從那個上市板塊裏選擇適合企業的券商和項目團隊,真正站在企業的角度判斷。
不久前,全國股轉公司董事長、北交所董事長徐明表示,“實踐中,對市值、財務指標、業績波動等方面的包容,並不意味着放鬆審核,北京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審核嚴守財務真實性和信息披露充分性底線,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強化監管執法,把好公司質量關。”從以上信息不難解讀出,創新企業想走向北交所,在圍繞資本市場“規範化”上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
長週期
圍繞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盛景有着不同的賦能服務側重。比如初創企業,會更側重賦能它的發展戰略、商業模式和融資。但對於一家發展了四五年的優秀企業,則會推動企業系統性規劃上市問題。而到了企業上市衝刺時,就必須要輔導企業從遴選中介機構再到簽約的全過程,從中穿針引線,推動雙向磨合,解決關鍵問題。
企業上市後,則側重助力企業市值持續提升,如增發融資、現有業務做大做強、第二曲線創新等,比如盛景正在助力上市企業國聯股份、良品鋪子等推進第二曲線創新,一起合投優秀創新項目,助力上市公司構建產業生態。
全方位
經歷過九死一生的創業者們都知道企業發展的挑戰性,必須有明顯的長板,但同時短板不能太短。盛景在對中小企業進行賦能時,一方面關注它的資本運作,另一方面關注其業務發展,如何將業務做大做強。為了達成這兩條核心線,還將引入人力資源線、營銷線、技術線等分支線,從而實現全方位賦能,提升中小企業經營的系統性能力。
抓節點
長週期、全方位的賦能服務是“複雜結構下的賦能體系”,如何把複雜的賦能體系架構到位,其中的關鍵就是必須“抓節點”,盛景堅持聚焦於關鍵性決策諮詢。“為了實現企業的雙輪驅動,要把各種分支線的能力構建起來,在這種複雜的體系下,抓住關鍵節點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會陷入企業日常、瑣碎的事情裏去。”
平台化
“同時,在這個複雜的賦能體系中,並非所有事情都是我們一家來做,需要頂尖投資機構、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營銷服務機構等一起參與進來共同進行賦能。”盛景網聯希望打造一個新經濟服務平台,將多方賦能資源進行精準配對,為創新創業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從而推動企業的快速發展。
培訓諮詢等賦能的價值越來越被企業認可,但麥肯錫等傳統諮詢機構面向大型企業往往收取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諮詢費用,對於大多數創新創業公司而言,無法承受高昂的諮詢費。但與此同時,培訓諮詢機構的研發投入、專業人員成本都非常巨大,培訓諮詢機構如何自我生存?如何盈利?如何既能通過有價值的培訓諮詢服務賦能中小企業,又能讓企業“買”得起專業服務,這是擺在創新創業服務企業面前一個兩難的問題。
創新創業服務業如何破解盈利難題?
如何選擇一個讓平台與中小企業“雙贏”的商業模式?彭志強透露,迴歸到“第一性原理”思考,創業公司最大的價值不是支付當期培訓費、諮詢費,而是創新創業公司往往具備稀缺的投資機會。
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業到底靠什麼賺錢?盛景用十年時間趟出了一路可行的路徑。盛景通過培訓諮詢等為創新創業公司提供高價值賦能服務,過程中再通過母基金和直投等投資方式放大收益,財務模型從一個收短錢、收小錢的模型進化為賺長錢、賺大錢的模型。因此,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業是盛景商業模式的本質與內核,投資不過是一種放大收益的手段。
“我們正在建設全球路演中心,構建線上、線下路演網絡,希望把它逐步開放出來,作為一個免費或低價的基礎設施,讓整個創新生態繁榮起來,最後通過母基金、直投基金、自有資金直投等投資手段放大盈利。”在彭志強的構思中,盛景未來會通過這種創新模式將自身打造成創新創業服務平台。
不同於“二八定律”,在私募股權投資行業中有“199”定律,即1%的機構賺到了99%的利潤,其餘機構都是陪太子讀書,高風險、高收益是投資行業的本質。
“在建立起創新創業基礎設施之後,自身投資業務的風險可以得到有效管控。因為我們是在巨大的優質項目池裏選項目,是優中選優,而後跟中國乃至全球最頂尖的基金共同投資。清華大學好,是因為學生生源好。沒有對比沒有成功,沒有對比沒有傷害,巨大的優質項目池是我們投資成功的基石,而專業的賦能體系會讓我們的投資成功率更高,失敗率更低。”彭志強説。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做好創新創業服務業要“順勢而為”,北交所設立開市後,盛景網聯將持續發力,依託新三板時期的賦能基礎構建“專精特新賦能平台”,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小巨人、隱形冠軍走向資本市場,藉助資本市場迎來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