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市場的火爆點燃了新基金的發行。截至12月16日,新基金髮行募集規模達到3.04萬億元。募集規模打破歷史記錄,首破3萬億元大關。10月末,公募基金規模為18.31萬億元。而作為往日的“資管之王”,銀行理財卻漸現頹勢。截至6月末,非保本理財餘額21.4萬億元,較去年年末的23.4萬億元下降8.5%。兩者差距僅3萬億,或許在未來2-3年,公募基金將成為新“資管之王”。
在權益市場的助力下,爆款基金成為資管圈的“網紅”,2020年新基金髮行募集規模已首破3萬億元大關。
截至12月16日,新基金募集總規模超3.04萬億元。而此前,新基金募集規模年度最高紀錄尚不足2萬億元。
作為最能體現公募基金核心競爭力的權益基金,則是3萬億元背後的最大推動力,其2萬億元的發行規模在此次募集總規模中佔比超過60%。
根據基金行業協會數據,截至2020年10月末,公募基金規模為18.31萬億元,基金數量為7682只。相較2019年,公募基金的規模、數量分別增長24%和17%。
而作為資管之王的銀行理財在資管新規頒佈後卻稍顯落寞。根據光大證券公佈的銀行理財8月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上市銀行非保本理財餘額21.4萬億元,較去年年末的23.4萬億元下降8.5%。
另外,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信託資產餘額為20.86萬億元,資產規模自2017年四季度以來連續11個季度下降。較年初減少7432.79億元,同比下降5.16%。保險資管後來居上,截至2020年9月,保險資金運用餘額20.71萬億元,相較於2019年末的18.5萬億,增長11.76%。
從規模和增速上看,公募基金在未來兩三年內有望超越銀行理財、保險、信託晉升為新“資管之王”。
公募基金規模大增,衝擊“資管之王”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各類資管業務中,管理規模佔比TOP6分別為銀行理財、信託、保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券商。佔比分別為21.8%、21.3%、18.2%、14.5%、13.5%、10.7%。
不過,2020以來,隨着權益市場的向好,公募基金規模大增,是TOP6中增速最快的,大有衝擊新“資管之王”之意。
2020年,前3個月新基金髮行募集總規模超過5000億元、前6個月新基金髮行總規模超過1萬億元、前8個月新基金髮行規模已打破歷史紀錄,突破2萬億元。到10月份,新基金髮行規模突破2.5萬億。
截至12月16日,新基金髮行總規模以罕見速度,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合計募集規模達到3.04萬億元,趕超過去三年新基金髮行總和,創新基金髮行歷年之最。
值得注意的是,權益類新基金的發行募集規模已達1.95萬億元,規模逼近2萬億元,在上述新基金髮行募集總規模中佔比為64.23%,這一佔比在權益類基金髮行募集規模的歷史中並不多見。
此外,2010-2019年的10年間,平均每年發行新基金527只,平均首發規模為6889.23億元。受到牛市鼓舞、權益基金熱銷推動,年度首發規模頂峯曾出現在2015年和2019年,這兩年新基金合計募資分別為1.42萬億元、1.32萬億元。
公募基金的火熱始於2019年,全年有26只百億級基金募集成功,而目前已有40只基金髮行規模超百億,超過去年全年。
無論是基金數量、募集規模,都在2020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有觀點認為,2020年新基金募集規模的爆發式增長,最核心的動力來自於賺錢效應,來自於深入人心的“炒股不如買基金”。2020年上半年A股市場整體呈現結構性行情,科技、消費、醫藥等領域節節攀升;下半年市場熱點有所分化,四季度順週期明顯表現更好,都為基金髮展提供了市場機遇。
在政策導向上,包括基金註冊制、基金評價、投顧試點等在內的各項舉措,旨在引導中長期資金通過基金形式進入資本市場,為基金髮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再者,資管新規要求對資管產品實現統一監管,銀行理財、信託產品等資管產品均面臨轉型整改,其過程不可避免產品收益率下滑,部分追求高收益的資金轉而尋求替代品。因而,公募基金在其調整轉型過程中扮演替代的角色。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日漸式微
銀行理財以渠道優勢、規模優勢以及業內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國內資管市場中長期佔據核心地位,被稱為“資管之王”。
銀行理財之所以一直霸佔着“資管之王”的寶座,靠的是強大的銷售渠道、客户資源和剛性兑付,其中剛兑是其痼疾,而隨着資管新規的頒佈,剛兑被打破,銀行理財首當其衝。
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後的最後期限,也就是到2021年底,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必須按要求全部轉型成淨值型理財產品,其中部分產品可實行“一行一策”。
事實上,銀行理財要想回歸本質,發展淨值型產品,收縮預期收益型產品之外,還需合理配置理財資金,減少期限錯配、提升投研團隊,增強資管能力。
數據顯示,11月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5798只,環比上升31.30%,同比下降11.22%,發行數量延續環比快速上升、同比下滑的趨勢。
此外,銀行理財基準收益率呈現短期產品下跌,中期產品回升的趨勢,11月新發產品基準收益率環比下跌5個BP至3.59%,其中1個月以內期限的產品下降20個BP至2.93%,1-3個月期限的產品下降7個BP至3.60%,其餘期限產品收益率回升。
在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推動下,銀行保本理財發行持續萎縮,非保本理財停止了高歌猛進的發展步伐。2019年年末,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是23.4萬億元,同比增長6.15%;而今年非保本理財產品規模略微收縮,存續餘額為21.4萬億元,比去年年底減少了2萬億元。
一邊是規模的下滑,另一邊收益率也被基金“吊打”。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全部非貨幣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接近15%;其中權益類基金表現最為突出,收益率達28%。銀行理財無論是從規模、增速,還是收益率方面都不得不面對資管頭把交椅即將易主的事實。
信託向左、保險向右
近年來,我國信託行業在資管行業的管理規模僅次於銀行理財,不過依然面臨保險、基金等機構的不斷追趕。
自2017年開始,在“去槓桿、防風險”強監管的驅動下,信託通道業務大幅縮減,導致整體信託資產規模持續下降,行業報酬率自2016年開始也逐年下滑。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由於報酬率計算的滯後性,此前大量通道業務到期清算影響報酬率。另一方面因行業競爭加劇,資產端的收益空間逐步壓縮。
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為20.86萬億元,較年初減少7432.79億元,同比下降5.16%。這是信託資產規模自2017年四季度以來連續11個季度下降,今年二季度、一季度的信託資產規模分別為21.28萬億元和21.33萬億元。
從經營業績來看,2020年前三季度,信託業實現營收841.6億元,同比增長5.78%;利潤總額為485.89億元,同比下降13.13%。
有意思的是,11月集合信託成立、發行市場升温,信託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均有所回温。用益信託網數據顯示,11月信託產品預期平均收益率為6.64%,環比增加0.08個百分點,為今年來首次上行。
分析人士認為,收益率年末出現翹尾,或因部分信託公司為了完成年初預定目標,主動讓利給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信託皆受到影響,而保險資管在保險資金的加持下加速增長。
2019年,國內保險資金運用餘額18.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1%。全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8824.13億元,比上年增長29.08%;投資回報率達到4.94%,比2018年提高0.61個百分點。
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為20.7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76%。與銀行理財相差不到1萬億,成為其最強競爭對手。
截至三季度末,險資配置銀行存款25796.20億元,佔資金運用餘額的比例為12.46%;債券75765.69億元,佔比36.59%;證券投資基金9951.73億元,佔比4.81%;股票16810.25億元,佔比8.12%。
從數據來看,銀行理財目前仍居首位,保險信託緊隨其後,而公募基金增速位居首位,正逐步縮短差距,目前與銀行理財規模相差僅3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