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外貿繼續為中國提供強勁動力

香港《南華早報》9月17日文章,原題:即便中國嘗試“向內看”時,貿易仍繼續提供動力  中國正為未來幾年料將更嚴峻的政經外部環境做“持久戰”準備,提出“雙循環”戰略。隨着從低收入轉變為中高收入經濟體,中國GDP中,出口佔比持續降低,從2006年35%的峯值降至2019年的17%。進口也呈現出類似下降趨勢。但在塑造中國增長的過程中,來自貿易的競爭壓力和機遇很可能將繼續扮演主要角色。

首先,中國生產商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優勢已降低。2014至2019年,中國在服裝行業拱手讓出8個百分點的全球市場份額,主要流向越南等低成本鄰國。其次,隨着中國製造商生產更高價值零部件的能力越來越強,加工出口業在中國GDP中的佔比從2006年的19%下滑到2019年的5%。第三,中國正逐步開展從投資轉向消費、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再平衡。消費在GDP中的佔比從2010的49%增至2018年的55%。1995至2018年,服務業在中國GDP中的佔比從34%增至53%,取代工業成為主要產業。這些結構性變化使貿易在中國GDP中的佔比下降。

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即便經歷如此急劇的下跌,中國對(全球)總體出口增長的貢獻仍遠超任何其他國家——將排名第二的德國(7%)遠遠拋在身後。中國的出口帶動型增長巔峯期或已過去,但其持續影響力或許不會像某些專家認為的那樣黯淡。

短期內,中國的外向型行業令人意外地相當強勁。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中國已受益於對其擅長提供的醫療物資和電子產品的井噴式需求。今年第二季度,這些因素已把中國在全球出口市場的佔比推升至近20%——明顯高於2019年的13.1%,並在近幾個月來催生出格外強勁的出口數據。

儘管如此蔚為壯觀的強勁勢頭可能不可持續,但出口對中國依然藴含着超出人們普遍認為的潛力,且對(美中)貿易脱鈎和供應鏈大規模重組的普遍擔憂可能被誇大,外國跨國公司仍對中國市場情有獨鍾,中國的綜合製造生態系統無法被輕易複製到任何其他地方。(作者黃育川、傑里米·史密斯,丁玎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36 字。

轉載請註明: 港媒:外貿繼續為中國提供強勁動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