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晚間,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委 2021 年第 9 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張小泉、亞香香料、廣東綠島風3家公司首發獲通過,燦星文化IPO被否。
從審議結果來看,已有400年曆史的張小泉,終於 “剪”開了一條自己的資本路,即將躋身A股“刀剪第一股”。已將“好聲音”唱了9季的燦星文化,則沒能等來創業板為其“轉身”。
唱了9季的“好聲音”啞了
審議結果公告顯示,燦星文化被否主要是由於不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從上市委現場提出的問題來看,燦星文化有待進一步説明的信息包括控制權穩定性、實控人通過多層級有限合夥架構持股原因、是否存在規避相關外商投資規定的情形、收購夢響強音100%股權情況,以及未決訴訟及仲裁事宜等。
具體問題如下:
1.根據《共同控制協議》,發行人的共同控制人將穩定發行人控制權至上市後36個月。36個月後如何認定實際控制人?是否會出現控制權變動風險?
2.在已經拆除紅籌架構的情況下,共同控制人之一田明為何依然通過多層級有限合夥架構來實現持股?
3.燦星有限成立至紅籌架構搭建期間,賀斌等4名中國公民根據美國新聞集團安排持有燦星有限股權,燦星有限經營範圍包括當時有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禁止外商投資的電視節目製作發行和文化(含演出)經紀業務。上述安排是否存在規避相關外商投資規定的情形?
4.2016年發行人收購共同控制人之一田明持有的夢響強音100%股權,收購價格20.80億元,形成商譽19.68億元。2020年4月,發行人對2016年末商譽減值進行追溯調整,計提減值3.47億元。此前收購價格的公允性如何?報告期內未計提商譽減值的原因及合理性?
5.截至2020年10月底,發行人作為被告的未決訴訟及仲裁共計8件,累計被請求金額約2.3億元。燦星未對上述事項計提預計負債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會對公司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經營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事實上,上述問題在此前深交所的多輪問詢中均有涉及。當時問詢的重點主要聚焦於三點:一是關於訴訟及仲裁情況,特別是與韓國MBC的系列訴訟;二是關於燦星文化的紅籌架構解除過程(含股權變動、管理層收購以及承接退出股東股份的資金來源、各步驟中的主要主導方);三是夢響強音問題,收購夢響強音作為非同一控制的企業合併進行會計處理的合理性。
燦星文化,被稱為“《中國好聲音》之母”。
2012年,中國綜藝史上首個真正製播分離的節目《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一時間掀起全民討論熱潮,也捧紅了吳莫愁、吉克雋逸、張碧晨等一眾歌唱新星。
直至今日,已走過9季的《中國好聲音》(因版權糾紛,一度改名《中國新歌聲》,於2018年恢復原名)依然是中國電視綜藝的頭部IP,併為燦星文化和浙江衞視創造了鉅額營收。
招股書披露,2017年至2019年,該系列節目製作收入佔到燦星總收入的32.33%、32.96%及26.67%。
儘管燦星後續還推出了《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達人秀》等其他系列節目,並陸續開發了《這!就是街舞》《即刻電音》《這!就是原創》等新的大體量綜藝節目,但對“好聲音”系列的依賴仍然顯著。
根據CSM59城市網數據,《中國好聲音》歷屆總決賽的收視率從第一季的5.389%飆升到第四季的6.566%,隨後下滑至2019年的1.258%。
節目的豆瓣評分,也從第一季的7.9高分,跌至第九季的5.9分。
除了思考“綜N代”的生命力問題之外,靠台綜起家的燦星還面臨着網綜的劇烈衝擊。
2015年開始起步的網綜,目前已完成了從追趕台綜到超越台綜的蜕變,搶奪了台綜大量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網綜的毛利率水平卻遠不如台綜。
招股書顯示,在2019年前五大收入項目中,台綜《中國好聲音2019》的毛利率為37.31%,遠高於視頻網站S級項目《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20.77%;台綜《中國達人秀2019》和《蒙面唱將猜猜猜第四季》也高於網綜《這!就是原創》10.92%的毛利率。
業務發展上的瓶頸,進一步傳導至公司業績。2017年至2020年1-6 月,燦星文化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0.58億元、16.53億元、17.33億元及3.4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52億元、4.53億元、3.45億元和5969.1萬元,報告期內經營業績波動較大。
燦星文化坦言,近幾年,綜藝節目行業快速發展,節目類型、觀眾審美偏好變化迅速,視頻網站自制綜藝與採購電視綜藝版權之間此消彼長、宏觀經濟波動等原因,均對公司的經營成果和成長性造成了影響。
此外,燦星文化預計2020年全年營業收入將同比下降21.18%至15.41%。
燦星文化的IPO之路可謂一波三折。早在2018年初,公司便開始着手衝刺A股。
2018年6月,燦星文化完成最近一輪戰略融資,投資方為杭州阿里巴巴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西藏齊鳴音樂有限公司。
2020年5月,燦星文化再次向創業板發起衝刺。同年9月15日,因更新財務資料,燦星文化申請中止發行上市審核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燦星兩年內第五次更新招股書。
400年的剪刀“越擦越亮”
同日上會的張小泉,即將開啓自己的資本時代。
招股書顯示,張小泉是一家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現代生活五金用品製造企業,主要產品包括剪具、刀具、套刀剪組合和其他生活家居用品。
公司官網將其“身世”娓娓道來:公元1600年,張思佳在安徽徽州黟縣開了一間剪刀店鋪,號“張大隆”。1610年前後,“張大隆”遷至杭州大井巷,為避冒牌,“張小泉”於1628年從其父手中接管店務之日,毅然將“張大隆”改成自己的名字“張小泉”。
作為400年的老品牌,“張小泉”是國家商務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曾於 1910年南洋勸業會、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多次獲得獎項。
1. 一年賣出2706萬把剪刀
報告期內,張小泉的刀剪生意越做越大。2017年至2020年1-6月,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41億元、4.1億元、4.84億元及2.5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884.16萬元、4380.85萬元、7230.07萬元及3281.46萬元,實現業績的快速增長。
具體來看,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可分為剪具、刀具、套刀剪組合和其他生活家居用品。其中,2019年全年賣出2706萬把剪刀,仍是張小泉的“拳頭產品”。
2. 成本不高,毛利不低
成本方面,2017年-2020年上半年,張小泉單位材料成本分別為7.58元、7.59元、7.56元、6.77元。依照最新數據,公司一把剪具的單位材料成本為3.31元,一把刀具的成本也不到6元。
再看張小泉刀剪在線上購買的價格。參考天貓旗艦店上的產品售價,一把剪刀大概在15元至398元不等;普通刀具的價格區間大致在59元至79元左右,高端刀具則可賣到千元以上。
不高的成本和不低的售價間,留出了一條寬闊的盈利空間。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張小泉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6.37%、36.61%、41.25%及41.90%,呈逐年上升趨勢。
張小泉的線下毛利率則更為可觀,直營店的毛利率可達到70%左右。
3. 資本大佬加持
老品牌、能賺錢的張小泉,獲得了不少江浙資本大佬的青睞。
前十大股東中,持股比例最高的是控股股東張小泉集團;第二大股東嶸泉投資為員工持股平台,由48名合夥人共同出資,公司董事張新程、夏乾良、汪永建、監事丁成紅及副總經理甘述林為出資份額最高的前五位合夥人,共計持有78.63%的出資份額。
另外,張小泉股東榜中,還有杭州市國資委實控的杭實集團、陳愛蓮實控的萬豐集團全資子公司萬豐錦源、王均金旗下的均瑤集團、郭廣昌實控的復星集團旗下的亞東北辰、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等知名江浙“投資大佬”閃現。
4. 創新求變路
目前,OEM仍是張小泉的主要模式。據披露,報告期內,公司供應商生產產品數量和金額佔庫存商品總入庫數量和金額的比重均較高。
同時,這把400年的剪刀也在積極尋找新的發力點。
在生產管理環節,公司建立智慧工廠,提升生產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在銷售環節,公司通過建立融媒體平台、與直播平台合作等方式嘗試多樣化的營銷模式,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如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台進行推廣宣傳,通過會員體系建設、門店體驗等線上線下融合方式提升客户消費體驗,逐步構建成相對完整的新零售體系。
可以看到,報告期內,公司的線上銷售收入佔比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