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被監管又遭限電?多家頭部量化私募忙着闢謠,量化“狂奔”背後真正風險何在?
財聯社(深圳,記者 沈述紅)訊,今年以來,高速發展的量化屢登“頭條”。如今,又一則量化基金的傳聞引發了市場的軒然大波。
9月27日,有傳言稱,已有大型量化基金收到規範管理的監管要求。同時,由於量化私募算法耗電量較大,導致量化基金動作可能受限。針對上述傳言,財聯社記者向幻方量化、明汯投資、靈均投資、九坤投資、金戈量鋭等近十家頭部量化私募求證,他們均否認了被“監管”一説,同時也否認了因算法耗電量大使得投資將受限的傳言。
廣發證券非銀團隊瞭解到,量化私募雖然都表示沒有收到監管要求,不過,針對一些去香港加槓桿反投國內量化行為,有可能被監管指導,“但這種行為較為罕見,這也是規範發展的必然。”
回顧今年的市場表現,震盪行情下,量化策略迎來高速發展期。在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規模和業績的關係,已成為不少量化機構頭痛的問題。有行業人士表示,過多把精力放在規模或者為了優化短期業績頻繁調整策略,會犧牲對長期目標的積累速度,要警惕策略迭代跟不上的風險。還有量化私募指出,相較於主觀策略,量化一些特有的問題需要注意,如槓桿風險、策略的同質化、短期因子失效問題,以及小樣本事件的應對和處理等問題,“從更本質的角度看,人才和數據可能是未來國內量化行業的兩大挑戰。”
“雖然量化產品現在發展還不是非常的充分和成熟,但總體看來,目前國內量化容量還遠沒有達到上限,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位券商資管負責人總結道。
多家頭部量化私募否認
就今日市場普遍關注的“有大型量化基金收到規範管理的監管要求”,以及“由於量化私募算法耗電量較大,導致量化基金動作可能受限”的説法,財聯社記者向多家頭部量化私募求證,他們均否認了被“監管”一説,同時也否認了因算法耗電量大使得投資將受限的傳言。
來自九坤投資和金戈量鋭的內部人士均告訴記者,公司並未接到監管的窗口指導。涵德投資相關人士也否認了該傳聞,稱公司不存在被監管的情形,也沒有因耗電量大致使投資受限的現象。
明汯投資方面亦表示,公司未收到監管要求,“限電問題目前也對我們沒有影響。”
一位幻方量化的內部人士稱,公司並未受到監管,並表示“不知消息從哪裏來”。
該公司一高管也在朋友圈闢謠,希望大家“不要再傳謠”,同時戲稱“新員工比卡丘已正式入職,今晚開始持續發電,10萬伏特特高壓,自帶變壓器,接受同行用電申請”。
由此,也引發了不少行業人士打趣,稱“申請去幻方參觀皮卡丘”。
啓林投資和靈均投資也都坦言公司沒有收到任何相關通知。
“我們支持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發展理念。但限電對於靈均沒有影響。本次停電計劃不包括公司涉及的區域,同時靈均有備用系統供電保障,北京上海都有機房可支持遠程辦公。”靈均投資稱。
另一家量化私募鳴石投資則表示,公司有完善的BCP(災備計劃),“我們有自己的柴油發電機,算力在雲端和本地也都有部署。萬一上海限電,我們可以先啓用發電機,同時可以直接啓用第二交易中心。因此,限電對我們影響會非常有限。”
此外,廣發證券非銀團隊也瞭解到,量化私募雖然都表示沒有收到監管要求,不過,針對一些去香港加槓桿反投國內量化行為,有可能被監管指導。“但這種行為較為罕見,這也是規範發展的必然。”
限電方面,該團隊稱,量化機構均在寫字樓辦公,樓宇用電並未受到影響。“至於今日A股成交量較前一交易日縮量近3000億元,我們認為,臨近國慶長假,資金活躍度下降有其合理性。四季度,流動性寬鬆政策有望進一步落地,維持交投活躍的判斷。”
“搶眼”的量化
回顧今年的市場表現,板塊輪動加速,風格切換頻繁,震盪行情下,主觀多頭私募難以獲得正收益,而波動的市場則適合量化策略的運行。
在百億私募快速擴容的同時,百億量化私募的變化尤為顯著,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數量的增多與規模的增長。根據中信證券的測算,截至一季度末,國內量化私募基金規模已經突破一萬億元關口。
另據私募排排網數據,截至9月10日數據,在91家百億私募中,僅量化私募就有20家,成為繼主觀股票多頭私募外,百億私募中排名第二的策略類型。
百億量化私募的快速增長,既得益於市場對量化投資的普及與關注,也與越來越多量化私募逐漸加大對硬件與軟件的投入,拓展投資能力邊界有關,而這些最終又將體現在業績表現上。
量化私募在今年重回舞台中央,離不開指增產品的發力。公開數據顯示,截至9月10日,百億量化私募的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年內平均收益高達42.44%,平均超額收益23.24%。
在百億量化私募中,鳴石投資、天演資本、世紀前沿資產、誠奇資產、因諾資產的500指增產品超額表現居於同規模私募的前五。其中,鳴石投資不僅500指增產品奪冠,公司也是1-8月的百億量化私募冠軍。目前該公司擁有“十核”驅動,堅持“多核心策略”,是量化投資業內少數擁有全頻段信號的私募之一。
而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2015年至今,在私募排排網展示淨值的產品在3只及以上的私募基金經理中,僅有9位私募基金經理在每個年度均斬獲正收益,他們是唐毅亭、趙壽盼、秦志宇、袁豪、任思泓、宋易朋、申毅、肖輝、張立羣,分別來自樂瑞資產、景上源投資、涵德投資、博普科技、金鍀資產、圓融投資、申毅投資、淘利資產、泓倍資產等私募機構。
這之中,量化基金經理就有6位,佔比近7成。其背後的原因在於,量化對沖基金可靈活應用多種工具對沖系統性風險,更注重回撤控制,且追求大概率的絕對收益。
海外派量化私募基金經理是連續獲取正收益的主力戰隊,涵德投資秦志宇、金鍀資產任思泓、博普科技袁豪均是其中代表。
“狂奔”背後的挑戰
近期A股成交量連破萬億,量化交易量在A股交易量佔比情況也一度成為市場關注的話題,甚至有傳言“量化交易佔比一半”,直指高頻量化“薅羊毛”。對此,不少行業人士直言這一説法過於誇張,嚴重失實,並認為目前量化交易佔比約為20%。
而隨着近年來量化交易佔比的逐步增高,量化交易換手率較之前已經明顯下降。
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規模和業績的關係,已成為不少量化機構頭痛的問題。
一位量化私募人士指出,理論上往往規模越大,收益越低。量化私募要測算自身的容量上限和天花板,確保存量投資者的利益,再考慮規模的擴大。不過,他表示,規模只是影響業績的一個因素,要關注策略本身的盈利邏輯、盈利能力,找到平衡點。
另有行業人士表示,過多把精力放在規模或者為了優化短期業績頻繁調整策略,會犧牲對長期目標的積累速度,要警惕策略迭代跟不上的風險。
“在量化高速發展的今年,我看到有部分量化私募通過增加風格、市值、行業等敞口,來增厚收益,以此增加規模,但這勢必也會增加相應的風險。”一位券商資管負責人告訴記者。
不過,也有不少機構採取了較為剋制的方式,通過“限購”、“封盤”等方式來控制規模的增長,也有不少量化私募逐步走入了中低頻之路。
在深圳一家量化私募看來,相較於主觀而言,量化一些特有的問題需要注意,如槓桿風險、策略的同質化、短期因子失效問題,以及小樣本事件的應對和處理等問題。他分析稱,極端行情時候,風控不嚴、一味盲從模型的量化策略很可能會集體調倉,會對市場的趨勢有一定強化作用。同時,當市場出現一些小概率事件,很難通過歷史回測找到應對方法,這是量化投資最大的一個挑戰。
“從更本質的角度看,人才和數據可能是未來國內量化行業的兩大挑戰。”該私募稱。
“雖然量化產品現在發展還不是非常的充分和成熟,但總體看來,目前國內量化容量還遠沒有達到上限,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前述券商資管負責人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