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To B增長引擎,騰訊的關鍵一戰

切換To B增長引擎,騰訊的關鍵一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樹智前線,作者|趙豔秋 周路平,編輯|王飛飛

過去三年,騰訊在研發上投入超過1200億元。從做應用到做平台,再做到操作系統和芯片,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們在這些硬核技術的自研上確實有了肉眼可見的進展。

3月23日傍晚,騰訊集團2021年第四季度及2021年全年財報如約而至。

財報顯示,第四季度騰訊收入同比增長8%至1442億元,貢獻前三大的業務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本土遊戲、社交網絡,佔比分別為31%、23%和21%。

如果將本土遊戲和國際遊戲兩項合為網絡遊戲,第四季度遊戲收入為428億元,而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為480億元,這也意味着騰訊To B業務——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首次超過網絡遊戲,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切換To B增長引擎,騰訊的關鍵一戰

雖然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但從毛利率看,2021年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為29.8%,低於公司整體毛利率的43.9%。

切換To B增長引擎,騰訊的關鍵一戰

在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中,騰訊對此進行了解讀,除了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市場推廣投入外,雲業務早期為了擴大規模,為很多客户提供了定製化方案或者折扣,導致利潤率較低。騰訊會做出一些調整和改革,比如加大自研產品力度,開發標準化、可反覆使用的自有產品,這些產品能在中長週期中將成本分攤下來,實現盈利,並讓業務更健康。

“相對來説,PaaS產品利潤比較高。”一位騰訊高管稱,騰訊已經找到了好的PaaS產品,包括安全、音視頻、數據庫、TRTC通信等。騰訊認為雲業務會通過中長期規劃,獲得優化並走向成熟。在SaaS層面,騰訊則仍然會擴大產品規模,而後尋找商業化空間。

財報中也顯示,鑑於市場環境的變化,騰訊正重新定義 IaaS 及 PaaS 的發展重心,從單純追求收入增長,轉向以為客户創造價值及實現高質量增長為目標。從長遠來看,會改善公司的利潤率。

財報中還顯示,2021年,騰訊研發投入增長33%,達到518.8億元,相比2018年的229.4億元已經翻了一倍以上。

切換To B增長引擎,騰訊的關鍵一戰

據悉,這些研發投入主要在自主創新領域。騰訊已經在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底層能力上不斷髮力,逐步完善自研生態。

01、“考核變了”

不過,對於騰訊雲業務的調整,業界從今年初就感受到了。

“遊戲規則變了,他們今年看重自研產品,強調被集成。”一位騰訊雲合作伙伴告訴數智前線。“相應的,內部對銷售的考核也變了。之前銷售的KPI,總包轉售算全額,而現在只算差額。比如進貨10元賣11,現在只有1元的差額算作業績。”

總包轉售,在雲市場很常見。一些項目由雲廠商作為總承包商牽頭接手下來,再分包給外部廠商。原來總包項目可以按項目全額計業績,即便其中大部分不是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這種做法相當於數字遊戲,降低公司的利潤率,甚至做了虧損項目,對企業核心競爭力也沒帶來什麼價值。”一位騰訊雲合作伙伴分析説。

而考核機制的改變也意味着,騰訊雲在推動內部自研。現在,騰訊雲將重點放在了自研產品、白名單(合作伙伴技術等同自研)產品,以及合作伙伴精選產品。這些產品有一定技術含量和差異化。

雖然在這個擠水分的過程,內外部有不同聲音,但一位騰訊雲的資深合作伙伴告訴數智前線,“短期內可能有點困難,但如果能扛下來,把自研產品打磨得更好,不是壞事。”

畢竟靠總包轉售這種類似“二道販子”的業務,並不是科技公司的長久發展之道。而且看重自研,也能提升雲業務的毛利。

這種變化其實早已有章可循。

去年底,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告訴媒體,他們有一個新增的價值觀是——“健康可持續”。

“產業互聯網是一個長跑歷程,過去很多團隊會為了想辦法把KPI完成,有一些短期行為。”湯道生説,“但我們希望更關注長期價值。每個垂直領域極為專業和複雜,越是往前走,越是充滿敬畏之心,這就要求我們既要保障當下的發展,也要堅持長期價值、練好內功,深入產業。”

根據騰訊財報,過去三年,騰訊研發投入已經超過1200億元,逐步建立起包括服務器、操作系統、芯片、SaaS等在內的完整自研體系,並在一些“根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取得突破。

這也代表了目前中國雲公司總體思路的改變。數智前線獲悉,今年各家雲公司都在提升自研比例,考核利潤。這是一場行業的結構性調整。

02、結構性調整

雲業務做出改變的背後,有着多重驅動因素。

首先是來自業務場景的需求。“如果説To C業務是做應用,那麼To B業務更多是做一個平台產品,以技術為底座,支撐合作伙伴上面打造應用。”一位雲行業資深人士稱,而隨着業務的進化,平台的底座也需要不斷演進。

比如,現在大家拍照、看視頻、做直播的需求成倍增加,原來數據中心裏的計算核心——CPU芯片早已不堪重負了,早期的音視頻編解碼技術也不夠優秀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型的雲廠商就要考慮給自己的技術加碼。

在芯片方面,芯片大廠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勳就提出,未來數據中心的“三大支柱”將是CPU、GPU和DPU三種大型芯片。除了自研GPU和CPU外,英偉達當年也花了69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以色列的一家DPU芯片公司Mellanox。DPU能把“CPU處理效率低下、GPU處理不了”的工作全部接下來,讓用户感到視頻、直播、遊戲更流暢,數據中心的耗電也更低。

去年騰訊也對外宣佈,已經在智能網卡芯片玄靈上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它就是一款DPU芯片,性能是業界的四倍。另一款專注於視頻編解碼的芯片滄海,則取得了超出業界30%的視頻壓縮率,將大幅緩解多媒體場景下的帶寬和計算壓力。

其次來自數字化走入深水區的需求。產業互聯網越進入行業就越精深。比如,城市要解決暴露垃圾問題,共享單車亂堆亂問題,還是疫情、火災、汛情、危化品泄露;在農業領域,既要設計出最好的種植方案,還要防蟲防災。“不管高頻還是低頻應用,都能一站式解決。”一位行業解決方案人士稱。

這些越來越複雜、長尾的行業需求,也在催生新的硬核科技。在田間地頭,智慧農業設備能夠精準地給農作物施肥施水,產量提高了10%以上。這背後用上了騰訊自主研發的TencentOS Tiny物聯網操作系統,它能夠將農作物的生長信息和環境參數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再由雲端大腦對數據進行計算和推理,做出施肥施水的決策。

切換To B增長引擎,騰訊的關鍵一戰

三是來自國家信息技術創新發展戰略。這也是一個重要驅動因素。而根據東吳證券的報告,2021年,雲計算市場的發力點轉向了政務、金融、醫療、教育、工業、交通行業。這些行業對數據安全、自主可控的要求更高。

在這樣的需求下,2020年以來,一些部門如國內銀行的招投標信息,越來越多地在釋放一個信號——國產數據庫對美國甲骨文的替換正在發生。我們也看到國內企業推出自主數據庫、操作系統,實現國產替代。

四是雲市場格局的變化驅動。雲市場去年開始悄悄變天。運營商雲、國資背景的雲公司,在猛烈追趕,這是互聯網巨頭的雲業務必須面對的外部新局面。

“一家科技公司內部分析,智慧城市的1/3將被運營商拿下。”這意味着,其他企業要研發有競爭力的自研產品,方便被運營商雲、國資雲在一些項目中集成。

03、切換To B增長引擎

在上述綜合性因素的推動下,過去三年,騰訊在研發上累計投入超過1200億元, 而這些投入很大一部分是服務於產業互聯網。從做應用到做平台,再做到操作系統和芯片,騰訊的自研之路越走越深。

2021年是騰訊在根技術和底層技術的豐收年。騰訊在分佈式雲操作系統、芯片、數據庫等硬核技術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針對人工智能、大數據、音視頻等核心技術板塊,騰訊內部還設置了專門的技術委員會,推動內外部的參與和互動。

為什麼騰訊對根技術會如此情有獨鍾?產業互聯網相關人士告訴數智前線,當下,雲正成為核心,並從傳統雲計算到雲原生變遷。雲向上推動各類企業軟件架構的變革,向下推動軟硬件一體化,實現現代數據中心高效低碳的運營;橫向則推動研發和運維的高效運行。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問題第三方是幫你解決不了的。”上述人士稱,“這都需要雲廠商內部從芯片、服務器到操作系統、數據庫和人工智能進行強協作。”

在底層,騰訊在進行芯片的研發。2021年11月,騰訊對外公佈了三款取得實質性進展的芯片,分別是針對AI計算的紫霄、用於視頻處理的滄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網絡的玄靈。兩年前,騰訊專門成立了專注芯片研發的蓬萊實驗室。而這些芯片將在最底層為騰訊雲業務提供算法和算力的支持。

同時,騰訊與多家芯片企業深度合作,自研星星海服務器。結合雲計算的豐富場景,實現整機性能業界最強,可靠性翻倍。去年10月,騰訊雲正式發佈規模應用的第六代100G雲服務器機型。100G雲服務器不僅要在技術和性能上全面領先,在價格和性價比上也要保持行業領先。

切換To B增長引擎,騰訊的關鍵一戰

騰訊自研的星星海服務器

在底層硬件之外,當年11月,騰訊也發佈了首個分佈式雲操作系統遨馳(Orca),目的是打通底層邏輯,支撐騰訊雲的分佈式雲戰略。

背後是不同領域客户對雲的需求並不相同。比如,在政府、工廠、礦山、商場,用户如何在任意的位置,獲取需要的雲資源與雲服務?

這些企業強調的是安全穩定。他們有幾個特點:位置分散,對延時訪問又有極高的要求,幾乎只能在本地做運算。最重要的是,這類客户IT體系薄弱且投入資金有限。這其實代表了一類非常廣泛的傳統業務架構,而這是有悖於雲的大規模中心化的設計準則。

為此,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在2020和2021連續兩年將分佈式雲列為戰略技術趨勢。分佈式雲是一個“既要也要”的考驗。一方面要保留公有云的彈性敏捷,另一方面又要滿足客户對安全和控制權的需要。

如何讓兩種優勢都發揮出來?背後牽扯到操作系統層面的創新。

通過遨馳,騰訊雲都是把自家的公有云延伸到客户身旁,來確保客户在任何情況下,能就近入雲,體驗又是統一的。

這得益於騰訊一開始的戰略方向。騰訊雲在2016年剛開始做私有云時,就決定堅持“同源同構”戰略,讓私有云和公有云在同一個架構上演進。當時騰訊雲副總裁劉穎曾説:“一定要走這條對用户最友好,也許很難的路,一旦走通了,以後每一天比今天更幸福。”

除了順應雲業務發展的分佈式雲操作系統,騰訊很早就開始在服務器操作系統上佈局。2010年,騰訊開始基於Linux自主研發TencentOS系列操作系統,包含TencentOS Server服務器操作系統,TencentOS Tiny物聯網操作系統和TencentOS Edge邊緣計算操作系統,致力於提供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解決底層“卡脖子”問題。

操作系統之外,作為基礎軟件三大件的數據庫,之前一直被海外巨頭所壟斷。這種現象在金融行業尤為明顯。由於行業特性,金融機構對數據庫的穩定性要求非常高,核心交易系統一直採用的都是甲骨文或者IBM的數據庫產品。但如今,即便是最難啃的銀行系統,也開始逐步往國產數據庫進行遷移。

切換To B增長引擎,騰訊的關鍵一戰

騰訊自研數據庫TDSQL已在金融行業核心系統運行

目前,騰訊雲TDSQL數據庫服務的客户數超過50萬。除了電商、遊戲客户慢慢遷移到了國產數據庫上,金融行業是個亮點。微眾銀行是騰訊數據庫最早的嘗試者之一;TDSQL後來又在張家港銀行這些城商行的核心交易系統上部署。TDSQL通過這個標杆項目獲得了越來越多金融客户的認可。

如今,騰訊雲數據庫TDSQL發佈了全新的Oracle兼容引擎,滿足金融核心快速上線要求。TDSQL目前已經服務了近半國內TOP20銀行,包括平安銀行、華夏銀行等。最近,TDSQL在東吳證券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統中成功落地,這是國產數據庫在券商領域的首個突破。

在騰訊本身就具備顯著優勢的音視頻領域,多年的技術沉澱也轉化為核心競爭力。騰訊的實時音視頻技術TRTC在去年憑藉支持百萬方超大規模視頻會議的後台架構能力獲得了“中國專利金獎”,刷新實時互動的峯值人數,推動音視頻行業向高併發、超高清、實時互聯不斷演進。目前,騰訊雲覆蓋了國內90%音視頻客户,音視頻解決方案市場份額連續多年位列行業第一,RTC增速在頭部廠商中最快。此外,TRTC還落地工業遠程操控領域,實現毫秒級傳輸時延,突破行業瓶頸,為更廣泛的實體經濟帶來全新價值。

“騰訊在這些領域的投入,也來自於自身業務的需求。”湯道生曾經在一次分享會上提及,未來會努力往技術的上游走。不僅要按照國際標準做技術實現,下一個階段將在國際領域,在更高級的產業位置上定義標準和產業行業。

不難發現,通過這幾年的重金投入,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們在這些硬核技術的自研上確實有了肉眼可見的進展。

其實,上述這些操作系統、數據庫以及芯片,都屬於根技術的範疇,這些領域門檻很高,在國內發展比較薄弱,比海外落後太多,也需要長期的高額投入。這正是騰訊這種巨頭的優勢所在。只要決心和耐心足夠,最終還是會看到不一樣的回報,這是一個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使命所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19 字。

轉載請註明: 切換To B增長引擎,騰訊的關鍵一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