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定調:資金不要去玩“錢生錢”的遊戲
市場變化太快,沒有預告,難以預測,結果往往讓人猝不及防。當然,這也是市場的魅力所在,充滿了必然和偶然。
昨天股市大漲,媒體找了很多個理由。今天股市跌了,就説是慢牛,見怪不怪,習慣就好。
財經媒體通常文章的寫法是這樣的,我給大家總結一下,股市上漲了,就説牛市要來。
股市震盪的時候就説是調整,或者是結構性牛市。為什麼不論市場怎樣都很少有人説熊市呢?
如果他告訴你這個市場不好賺錢,你會願意進入這個市場?你不進來,他們又怎麼賺錢?
看財經類媒體文章,我喜歡看的是下面的評論,因為樂呵。
參與評論的人基本上都是羣老股民,飽受市場的摧殘,所以他們在看到類似什麼“牛市來了?”,什麼“大盤要變牛了”之類的文章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在評論區發泄自己的真實情緒。
緊接着我又心疼這些寫文章的人,辛辛苦苦的碼字,最後捱罵,還不得不這麼寫。
要理解,這是他們餬口的工作。曾經有段時間,華哥也做這樣的工作,那段時間自信心大受打擊。
每天要去找市場上漲的理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去真正地思考和發表自己的觀點,還要被市場各種打臉,不斷地去懷疑自己是不是方法錯了,努力不夠,還是壓根就沒形成自己的觀點,只是人云亦云?
很有想法和觀點的人一定有,但他用他的方式去表達觀點,咱們真的能理解嗎?
二、股市中賺錢到底賺誰的錢?
有次我去理髮,恰好那天給我剪頭髮的是理髮店老闆。他在看交易軟件,我問他你炒股啊?他説投了幾十萬進去,上半年賺了幾萬塊錢,現在虧着呢。
我就問他,炒股賺錢的話賺的是誰的錢?他説賺上市公司的錢。
我又問他:上市公司經營企業,就跟你經營理髮店一樣,你想的是如何賺我的錢,那上市公司也肯定想着賺你的錢,你能比上市公司還厲害?他會讓你通過炒他們公司的股票賺他們公司的錢嘛?
他回答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問我是不是也炒股,為了省去麻煩,我説不炒股。
對於炒股,華哥是這樣理解的:炒股賺錢,對於大部分人來説,賺的是資本利得。就是買賣股票差價賺錢。
對於極小的一部分人來説,賺的是分紅收益,簡單理解你買了股票之後你打算就陪着這個公司了,永遠不跟他分開。
在牛市中,人人都是股神,大家的賬面資產大概率都會膨脹。可什麼是牛市?
如果定義牛市是股票價格全面上漲的話,那麼對應的條件應該滿足以下兩點:
1.絕大多數人對未來樂觀(願意去買股票);
2.絕大多數人(機構)兜裏有錢(有資本)
這就簡單了,分析自己能不能大概率賺錢自上而下對應來看就好了:
1.國家對未來的發展是不是樂觀。企業對未來發展是不是樂觀,個人對未來的發展是不是樂觀?
2.國家現在有沒有錢?企業現在有沒有錢?個人現在的收入水平是怎麼樣的?
那現在我們來看看國內的情況。目前而言,國家,企業,個人對未來的看法怎麼也算不上樂觀。至於錢,今年倒是印了不少。也正是基於這兩點,華哥判斷目前不具備全面牛市的條件。
但如果我們把宏觀概念縮小到行業範疇,就有可能會出現投資機會了。
比如,在當前資金相對寬裕的前提下,大眾有沒有可能對醫療行業、科技行業、新能源汽車行業、消費行業、釀酒行業的未來前景比較樂觀?這就有了結構性牛市的概念。
以上,華哥用舉例子的方式簡單地告訴大家怎麼用宏觀邏輯去自上而下的判斷市場未來的走勢,希望對大家能有點參考意義。
三、未來資本市場的錢會變得更少?
今天股市三大指數都跌了一些,上午的時候看着還有點嚇人,跌得很快,尤其創業板,最多跌了將近3個點。怎麼昨天市場還熱火朝天的説牛市要來了,今天就涼了?
華哥查了新聞,看到今天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金融機構合理讓利落實進展有關情況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
總體上繼續保持鬆緊適度,政策調整要基於對經濟狀況的準確評估,不能倉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效果,要把實體經濟服務好。另外也不能出現“政策懸崖”,政策突然中斷可能很多方面適應不了。
貨幣政策,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數量,當然不能多到溢出來。另外,資金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要有確定性的預期。還有,資金要去實體經濟,不要去玩“錢生錢”的遊戲。
看了這樣的信息,市場可能是對未來貨幣流入到金融領域的量預期減少。
華哥看了後是這麼理解的:
1.總量上持續寬鬆;
2.政策調整要基於經濟發展,換言之,經濟發展不好有可能進一步寬鬆,如果經濟發展地很好,也不會一下子斷了糧;
3.資金要去實體經濟,不要去金融市場;
對於1和2,這是央行的態度和對應情況發生時候可能會採取的手段和方法,這兩點有必要去研究目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式後,去作出一定的預判和決斷的。
至於3,我覺得這是一個願望。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説,怎麼去限制或者是引導錢朝着哪個方向流動呢?資本是逐利的,這是基本的經濟學常識。
簡單舉個例子吧,一個人從銀行貸了錢,銀行説雖然現在股市天天上漲,疫情形勢嚴重,但還是建議投資建廠,生產服裝賣給美國,做國際貿易。
可能你在銀行辦理貸款的時候會答應的很好。出門罵了一句,然後掏出手機毫不猶豫地去買股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