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背後,盤點今年那些被清盤的基金
今年公募基金行業很熱鬧。
截至12月7日,年內新基金髮行規模已突破2.8萬億份,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權益類基金約1.4萬億份,爆款基金更是層出不窮。(數據來源:Wind;下同)
但熱鬧背後,今年以來亦有278只基金默默清盤,黯然退場 。
對於基金清盤,不少投資者第一反應可能是“血本無歸”、“虧大了”,但真相究竟如何?哪類基金容易清盤?基金為何會清盤?清盤對投資者意味着什麼?投資中又該如何避免買到這類基金?
基金清盤是指把基金資產全部變現,將所得資金分給持有人,相當於強制贖回,但基金清盤並不意味着投資者會“血本無歸”。
◎ 首先,大家買基金的錢是存在託管銀行的,不會跑路。
◎ 其次,清盤前基金公司必須根據規定對持有人反覆提示(官網、短信等渠道),給大家充足的時間贖回。
◎ 最後,即使清盤也會按照最後淨值計算,把資金原路返還給投資者。
數據顯示,截至12月7日,今年以來共有278只基金清盤(僅統計初始基金)。其中保本基金到期不延續的有2只,持有人大會表決清盤的有131只,觸發合同終止條款清盤的有145只。
分投資類型看,股票型、債券型、貨幣性等均有基金清盤,但以債券型基金清盤數量居多。
另外,從基金規模看,有86%的基金在清盤前低於0.5億元,其中44%的基金清盤前已不足1000萬元,規模遠低於2億元的“温飽線”水平。
如果 往上 尋根溯因,基金清盤主要有三種情況:
1、基金規模太小。
這是最常見的情形,根據規定:
◎ 非發起式基金連續20個交易日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或持有人數不足200人,基金公司即可召開持有人大會審議是否清盤;
◎ 發起式基金合同生效3年後,若資產淨值低於2億元,即自動終止且無需召開持有人大會。
如上文所提,年內清盤的278只基金清盤前規模主要集中在0.5億元以下,佔比約86%,其中有44%清盤前規模已不足1000萬元。
2、不再滿足政策和監管要求。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公募分級基金需要在2020年底之前“取消分級運作機制”。
雖然這類基金可以選擇轉型,但據統計,年內仍有14只分級基金選擇了清盤。
3、持有人主動表決清盤
這種情況以機構佔比較大的基金為主。
據統計,持有人大會表決清盤的131只基金中,有34只在2019年底時機構持有份額佔比超過50%。
由於清盤期間無法辦理申購贖回,且資產也沒有收益,所以對投資者而言機會成本很大,特別是趕上市場又有大行情的時候。
根據規定,基金清盤時間最長可以持續6個月,但如果遇到投資的股票停牌或債券無法賣出,操作起來還會更加麻煩。
另外,基金清盤是被動贖回,投資者無論盈利還是虧損,最後都要被強制贖回。
概括來説,基金清盤並非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大家在投資中若遇到所持有的基金髮出了清盤預警,建議第一時間直接贖回,或轉投其他基金。
直接從容易導致基金清盤的三種主要情況下手:
第一,看基金規模
當基金出現以下情況時會觸發清盤條件,直接清盤:
①非發起式基金連續60個交易日持有人不滿200人,或總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
②發起式基金合同生效3年後,資產淨值低於2億元。
因此,大家最好不要投那些規模在0.5億元以下,尤其是業績還不好的基金,挑選成立時間較長、規模大於2億元的基金是比較合適的。
第二,看基金類型
儘量避開非主流或者有整頓風險的基金,比如之前比較火的保本基金、分級基金等。
另外還有一些基金雖然暫未被整頓,但由於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基金運作可能遇到了較大困難,未來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比如定增基金。
第三,看機構佔比
一方面,機構佔比大的基金,若發生機構集中贖回,會導致規模斷崖式下降,剩餘規模很有可能會觸發清盤條款。
另一方面,在召開持有人大會時,普通投資者會因持有份額較少而話語權不夠,以致無法維護自身權益。
基金清盤是一種常態事件,大家完全沒有必要過分恐懼。
基金清盤前會連續發佈公告預警,給投資者留足操作時間窗口,所以只要養成常看基金公告的習慣即可應對。
最後,建議大家可以採用購買組合的方式投資,以最大限度降低個別基金清盤所帶來的影響。
本文繫好買商學院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於“好買商學院”。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免責條款:本文內容為基於公開資料研究完成,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