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民營銀行的“進擊”之道

一手抓業務、一手促轉型,堅持特色化、差異化和可持續的業務模式,已成為民營銀行發力的重點。民營銀行作為中國金融改革對內開放的試驗田,生於互聯網金融蓬勃之際,從2014年的1家,到現在的19家,經歷了九年的市場考驗,已經逐漸發展為中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服務的“新興力量”。

當下民營銀行梯隊分層效應愈發明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抓創新、促協同、推轉型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全國首家專注服務科技創新的銀行——中關村銀行始終堅定聚焦戰略定位,充分依託優質股東資源和科技企業資源優勢,走特色化發展路線。

正如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所言,“民營銀行應當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為特定的領域和客户羣體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務,逐步樹立市場品牌,與傳統銀行開展差異化競爭。”

專訪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民營銀行的“進擊”之道

走好特色化經營路線

作為新生的金融機構,民營銀行自“出生”始便被外界抱以極高的關注和期待,而彼時,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各類銀行機構已深耕市場多年,形成了自身業務及客羣優勢,因此,定位鮮明、走特色化運營道路成為民營銀行發展的“底牌”。在成立之初,中關村銀行就想清楚了這個道理,一家銀行要想走得遠,必須有自身的差異化、特色化經營模式。

“紮根中關村,我們首先服務的就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應該説從企業的誕生、初創到每輪融資,甚至到上市,中關村銀行都會給予不同的產品,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是以信用為方式服務,這是目前傳統銀行無法做到的。”楊新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説道。

在楊新軍看來,民營銀行由民營企業發起設立,與生俱來就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敏鋭的市場嗅覺,“雖然傳統銀行的客源較多,但民營銀行自設立之初就有線上化運營的特有‘基因’,我行現在的科技人員佔比比例遠遠高於傳統銀行,達到了全行人數的2/3,業務都是通過線上化實現的。”楊新軍認為,用科技手段解決傳統銀行不能解決的事正是民營銀行的差異化發展之道。

不同於傳統銀行重抵押、重規模的展業模式,中關村銀行主要通過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解決方案,通過強化產品、服務、渠道和模式創新,服務中小微企業全生命週期。一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行支持的企業客户中95%以上為民營企業,70%以上為小微企業,對公貸款中科技型企業貸款佔比接近60%。

不過,走特色化路線並不意味着盲目追求資產規模、業務體量的擴張。楊新軍坦言,“而是要堅定聚焦戰略定位,堅持特色化、專業化經營發展,通過扁平組織架構、靈活管理機制以及定製化服務,充分發揮民營體制機制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特色優勢。”

對公領域是一大發力重點

在傳統銀行摸爬滾打十餘載的光景裏,楊新軍曾一度認為,在物理網點不足的背景下,走傳統銀行大推對公業務的路徑並不適合民營銀行,但投身中關村銀行後,他改變了這樣的看法。

“所有民營銀行在最初成立時,定位的目標客羣都是小微企業,有的銀行也定位在對公領域,但經過幾年的發展沒有走通。原因是民營銀行規模、獲客方式以及沒有物理網點的經營模式,並不適合走傳統銀行的大對公之路。”楊新軍稱。

不過,對中關村銀行而言,其地處中關村,擁有廣泛的科技創業企業沃土,所以從創立至今的6年時間裏,中關村銀行依舊在堅持做好科技企業金融服務,在眾多民營銀行中獨樹一幟。

“現在我們累計為600多家企業提供了服務,對公企業户均貸款規模已經達到了1100萬元左右,全行貸款中,有80%是科技型企業。不管企業是否虧損,是否有抵押物,甚至僅僅只有創業的想法,我們都願意提供支持,這樣的方式在傳統銀行都是不可想象的。”楊新軍如是説道。

眾所周知,科創型企業具有輕資產、高成長和高不確定性的特性,因此,針對不同的企業客羣,中關村銀行也打造了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比如:在行業發展趨勢方面,主要分析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週期,增長速度,行業競爭等情況,同時關注行業的技術變革、產業升級;在評價企業核心技術與研發能力方面,從專利、關鍵技術、研發投入與產出、研發人員素質等方面進行分析判斷;在創業團隊的勝任能力方面,從高管團隊的學歷與工作經歷、管理技能、團隊協作、風險意識、執行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在資本市場認可度方面,主要評估其籌資現金流,特別是股權融資能力。

楊新軍進一步表示,總的來説,識別灰度企業和把控潛在不良風險,需要建立並不斷完善適用於科創金融的風險評價體系,重點圍繞前述幾個方面對企業進行綜合考量和分析,才能有效防控業務風險,促進業務健康發展。

在中關村銀行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即2022年,中關村銀行喬遷至北京自貿區科技創新片區的核心位置,新辦公大樓坐落於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IC PARK),IC PARK不僅位於北京自貿區科技創新片區的核心位置,同時也是中關村科學城北區規劃中的新地標特色產業集聚區,也為該行做好科創企業金融服務奠定了良好發展格局。這也彰顯了,在未來,對公業務領域仍是中關村銀行戰略發展的重要一環。

這三類複合型人才不能缺

“觸網”一詞見證了一眾民營銀行崛起,ChatGPT、雲計算、AI等技術的發展不斷革新着金融行業,新興技術也為銀行數字化轉型帶來機遇。深耕科創企業領域多年的中關村銀行亦在加緊探索AI技術領域,例如,在客户身份驗證、智能客服、信貸風控決策、反欺詐識別等領域應用AI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客户服務便利性、風險管理準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營成本。

如果用三個關鍵詞來定義數字化轉型的內核,離不開人才、技術、智能。在楊新軍看來,想經營好民營銀行,一定要找好三類人才,第一類是懂線上風控的人才、第二類為專屬民營銀行的科技人員、第三類為懂得互聯網運營的人才。

“此外,在符合監管政策要求的同時,要不斷提升線上獲客的能力,這就要求相對應的人才擁有定製性開發的本領,而不是傳統運營維護的能力。未來,我們需要有創新想法、有落地能力的科技人員。”楊新軍稱。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當前,金融監管整體朝着精細化、嚴格化方向發展,同業之間的競爭也日趨加劇。面對內外部挑戰,楊新軍直言,中關村銀行將繼續穩紮穩打,持續擴大客户規模,提升客户體驗,通過深化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同時,不斷豐富財富產品種類,滿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為引導轄區內金融機構加大科創金融服務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創新,2022年10月28日,由原北京銀保監局、海淀區政府共同設立的“中關村科創金融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科創金服中心”)在海淀區中關村創業大街6號正式掛牌成立。科創金服中心集成了科技金融服務領域優勢突出的多家銀行保險機構,為科創企業提供更為豐富的一攬子產品選擇,中關村銀行也成為了首批入駐科創金服中心的機構。楊新軍介紹,“我行各項創新業務排名在科創金服中心裏都是名列前茅的。”

在他看來,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民營銀行下一步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例如,適當放寬股東資質門檻,提升資本補充能力;適當放寬展業區域,有效破解當前形勢下的“資產荒”;適當降低監管指標要求,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加大“黑產”打擊力度,研究制定惡意投訴等處理機制,減輕消保投訴壓力,促進催清收工作開展等。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91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民營銀行的“進擊”之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