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股市牛年的七宗“最”
2021年行情雖然早已結束,但農曆牛年的收官戰至1月28日才正式落幕。俗話説,牛年牛氣沖天,但對於剛剛過去的牛年,A股市場卻似乎並不買賬:指數波瀾不驚,甚至創下史上最差牛年表現紀錄。
那麼,在大盤平靜的背後,全年有哪些出彩的事件或板塊值得我們去回憶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下中國股票市場牛年的七宗“最”。
2021年:A股史上最差牛年
2021年是A股市場誕生以來的第三個牛年,此前兩個分別是1997年和2009年。
數據顯示,1997年的牛年上證指數錄得26.76%的升幅;而2009年的牛年更是牛氣沖天,上證指數大漲51.61%,從而贏得了“牛年有牛市”的美譽。但這一規律卻在2021年被打破。
本次牛年始於2021年2月18日的假陰線,當天創下的3731.69點成為全年最高點,開市即巔峯;終於2022年1月28日的3361.44點,全年下跌293.65點,跌幅為8.03%,創下A股史上最差牛年紀錄。而上證指數全年12.65%的震盪幅度,更是該指數有史以來波動最小的一年。 但在大盤波瀾不驚的背後,卻是板塊與個股行情的跌宕起伏,經典案例讓人蕩氣迴腸。
板塊方面,“雙碳”主線貫穿全年,而當中的新能源賽道更是表現得如火如荼,“寧組合”成功接棒“茅指數”。其間,漲價概念股和元宇宙風口穿插前後,成為牛年股市一道不可磨滅的風景線。
而個股炒作卻呈現冰火兩重天格局:*ST德新(603032.SH)憑918.58%的年度漲幅笑傲全A,成功摘得牛年第一股稱號;全年漲幅超過500%的股票有3只,成功翻倍的更是多達289只。與此同時,亦有1623只股票錄得下跌,其中91只被腰斬,而中公教育(002604.SZ)83.24%的跌幅,堪稱牛年“最衰股”。牛年第一股與“最衰股”之間收益懸殊極大,堪稱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在冰與火之間,卻有中關村(000931.SZ)、上海九百(600838.SH)、錦州港(600190.SH)等9只股票全年漲幅為零,成為近年來A股的一大奇觀,堪稱最“牛皮市”股票;這同時亦是牛年指數波動最小的一個寫照。
最醜陋大戲:葉飛舉報門撲朔迷離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而A股牛年的第一個大瓜即源於昔日私募冠軍葉飛的一條微博爆料。
2021年5月13日,昔日私募冠軍葉飛公開舉報中源家居(603709.SH)涉嫌“殺豬盤”坐莊,並連帶着點名了包括ST眾泰(000980.SZ)、昊志機電(300503.SZ)等十幾家公司;其後更是將私募大佬但斌扯下水,展開了戲劇性的罵戰。
從一開始的微博@上市公司中源家居討要操盤費用,到證監會表示要一查到底,再到爆出18家上市公司涉嫌“市值管理”操縱股價,之後更把眾多頂流私募基金經理牽涉進去,葉飛舉報門事件越演越烈並受到了市場的高度關注,而相關股票的暴跌行情更一度引發中小市值股票的下挫。
而隨着事件的發酵,證監會亦及時跟進:5月16日對相關賬户涉嫌操縱南嶺民爆(002096.SZ)、今創集團(603680.SH)、昊志機電等上市公司股票行為立案調查;並多次表態“對於以市值管理之名實施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行為始終秉持‘零容忍’態度”;而“零容忍”更一度成為牛年A股市場的熱門詞彙。
9月24日,證監會公告稱上述案件取得重大進展:“近日配合公安機關開展聯合行動,一舉將南嶺民爆、今創集團、昊志機電3起操縱市場案件的主要涉嫌犯罪人員抓捕歸案,其中包括各方高度關注的葉某”。公告中的葉某即葉飛。
從曝光“市值管理”黑幕到被抓,葉飛的遭遇極具戲劇性。雖然有市場聲音認為,葉飛的爆料對中國證券史的發展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將超過劉姝威當年揭露藍田股份造假事件;但更多的人士卻把葉飛舉報門視為“金融圈最醜陋的大戲”;而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此前不為人知的市值管理黑幕擺在了台前,並引發了市場對市值管理的討論,從而倒逼監管層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嚴打內幕交易的行動。
恆大爆雷:地產行業最慘年
2021年是房地產融資全面收縮的一年,可以以9月份為節點分為兩個階段:9月之前,融資政策延續了2020年下半年以來收緊的局勢,“三道紅線”和“兩集中”政策落地實施;9月之後,由於融資的緊張和銷售的下滑,部分房企風險暴露,引發市場連鎖反應,地方政府預售資金監管加嚴,經營資金流動性減弱,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部分房企陷入融資困境。
恆大的違約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從2021年6月以來,中國恆大的負面輿情增多,其間穆迪、標普、惠譽、中誠信國際等評級機構陸續調降恆大主體評級。緊接着7月發生廣發銀行訴訟保全事件,然後是8月19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約談恆大集團;之後的9月8日,恆大財富發生擠兑事件,恆大事件全面爆發。最終的數據顯示,恆大負債高達約2萬億元,堪稱前無來者。
恆大爆雷成為房地產業的灰犀牛,並拉響了整個行業的連環地雷,隨後花樣年、新力控股、中國奧園、佳兆業、陽光城等房企先後遭遇爆雷困境。爆雷事件使得相關地產股在牛年跌幅巨大,中國恆大(03333.HK)、華廈幸福(600340.SH)等股票價格是腰斬再腰斬。
而隨着2021年12月份一行三會的相繼介入後,恆大事件進入影響可控範疇,但其對行業上下游的影響仍將延續。因為地產股的爆雷,更使得一批與其有業務來往的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大幅預警,比如好萊客(603898.SH)、江山歐派(603208.SH)等便於2022年1月份相繼發佈因恆大事件影響而業績預減的公告。
最瘋狂漲價:“煤超瘋”炒作以鬧劇收場
2021年8-9月,國內炒家以全球能源危機為藉口,疊加國內煤炭短期供需錯配等因素,對煤炭等原材料進行瘋狂的炒作,史稱“煤超瘋”。以煤炭期貨的三大品種為例,動力煤主力合約8月份最低報價為750.6元,到了9月份最高觸及1094.6元,區間最大漲幅為46%;焦煤主力合約8月份最低報價為1974元,到了9月份最高為3099元,區間最大漲幅高達57%;焦炭主力合約8月份最低報價為2629元,到了9月份最高為3847元,區間最大漲幅為46%。
“煤超瘋”的一個結果,是使得凡與黑色產業鏈相關的資源品種全線暴漲,比如玻璃、純鹼等,並進而在股票市場上點燃了漲價概念股的炒作,煤炭、化肥等子板塊輪番飆升,個股動輒翻倍,如湖北宜化(000422.SZ)、遠興能源(000683.SZ)等漲幅均十分驚人。該板塊的強勢崛起並曾一度與新能源賽道分庭抗禮。
但“煤超瘋”的另一個結果是使得發電行業叫苦連天,並進而引發了對全國經濟影響深遠的“拉閘限電”現象。為此監管層重拳出擊,在10月份“9天連發28文”,旨在化解“煤超瘋”帶來的困境。 正是在政策的強力驅動下,炒家全線離場,再加上供需矛盾得到緩解,煤炭價格開始暴跌恢復正常狀態,動力煤從2021年10月份的逼近2000元高點跌至2022年1月份的750元區間,“煤超瘋”最終戲劇性收場。
但因“煤超瘋”引起的對商品價格的炒作監控卻遠未結束;1月28日,發改委再度發聲,表示在市場供需總體穩定的情況下,近日國內煤炭現貨、期貨價格出現過快上漲,對煤炭市場平穩運行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帶來不利影響。為此,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市場價格調控監管,嚴厲打擊現貨、期貨市場違法違規價格行為,確保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
中自科技:牛年破發第一股,終結新股神話
牛年第一隻首日破發新股發生在2021年10月22日。當日中自科技(688737.SH)開盤價為70元/股,最低跌至58.88元/股,最終以66.03元/股報收,較發行價70.90元/股下跌4.87/股,跌幅6.46%;打新者每中一簽將虧損2290元。而對上一次新股首日破發,則要追溯至兩年前的2019年12月4日,當日建龍微納(688357.SH)掛牌上市以下跌2.15%報收。
中自科技恐怕沒有想到,它不但成為牛年第一隻首日破發的新股,更是A股“新股不敗”神話終結的始作俑者。
所謂的A股“新股不敗”神話,指的是新股首日基本上是以上漲收盤,區別的只不過是漲幅多少的問題。偶有新股首日破發的現象發生時,監管層必會出手呵護,或減少IPO數量,或出爐相關利好消息,種種方式不一而足,從而使得新股首日破發現象只能偶爾發生但不持久。
但這一規律自中自科技首日破發後便被徹底打破。因為自10月22日首日破發現象發生後,監管層卻一反常態,並未減少新股IPO的數量。據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從2021年10月22日至2022年1月28日,短短三個月時間,IPO家數就高達136家,募資金額為2617億元,平均每月高達40餘家IPO。 通聯數據Datayes!統計顯示,從2021年2月18日到2022年1月28日期間(農曆牛年期間),滬深兩市(不包括北交所)A股迎來IPO大年並刷新多項歷史紀錄:IPO家數為460家,而募資金額高達6255億元。如果加上北交所的13家(北交所首日轉板的不算),其數據則更為可觀。
而在這短短三個月時間裏,包括中自科技在內,共有22家新股首日破發;如果以新股首日最低價作為標準,即破發的家數更是高達26家,堪稱史上最慘“打新季”。而在A股市場上存在多年的“新股不敗”神話就此破滅,打新族躺贏時代一去不復返。
而在這22家首日破發新股當中,破發程度最深的當數1月14日上市的、被稱為基帶芯片第一股的翱捷科技(688220.SH)。該股上市首日跌幅高達31.82%,最低時更是一度跌逾34%,刷新20年多來新股首日破發紀錄;而打新者每中一簽將虧損2.6萬元。
康美事件:集體訴訟“第一案”
康美事件肇始於2019年。當年4月,康美藥業(即現在的*ST康美,600518.SH)發佈了一份《關於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將2017年公司財報結果幾乎全盤推倒,導致300億賬面現金蒸發。證監會於是對其立案調查並坐實康美藥業財務造假,緊接着康美藥業被集體起訴,併成為我國首例證券集體訴訟案。
2021年11月12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這個全國首例證券集體訴訟案作出一審判決,52037名投資者共獲賠24.59億元,該賠償金額為A股歷史最高金額。其中5名曾任或在職的獨立董事被判需要承擔連帶責任,合計賠償金額最高約3.69億元。
這原本是一場投資者維權勝利的典範,但卻由於賠償金額遠遠超出上述獨立董事在康美藥業的薪酬,從而引起了市場對於案件、獨立董事權責制度極大的關注和激烈的討論。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劉姝威發文稱,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是否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關鍵在於獨立董事是否能夠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權利和責任。
“康美藥業的法院判決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標誌性事件,將清理不履行法律賦予的權利和責任的獨立董事。今後同意接受邀請擔任獨立董事的人一定能夠承擔任職公司的監督風險,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權利和責任。濫竽充數的獨立董事將冒傾家蕩產的風險!” 她認為。
北交所開市:牛年資本市場最大的里程碑事件
要説牛年資本市場最大的里程碑事件,當然非北交所的設立及開市莫屬。
2021年9月2日提出設立北交所,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開市;短短的74天時間,涵蓋發行融資類、持續監管類、交易管理類、市場管理類相關業務規則陸續發佈,形成了完備的規則制度體系;這相較於歷時8個月的科創板而言,其推進速度之快,充分彰顯了我國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決心,同時更是全方位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新起點。
而北交所的開市,不但激活了以貝特瑞(835185.BJ)、長虹能源(836239.BJ)為首的優質個股,更在A股市場上掀起了相關概念股的炒作浪潮,其中的中國寶安(000009.SZ)一度漲幅驚人。
北交所雖然開市,但資本市場改革的步伐並未停止。2022年1月27日,在觀典防務(832317.BJ)轉板科創板成功獲得過會,考慮到北交所向滬深市場轉板因不需要發行新股且已是上市公司無需證監會再次核准或註冊,因此將成為北交所設立後首家轉板公司。
對此,安信證券的諸海淀分析師表示,觀典防務轉板標誌着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邁出了新的一步,“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北交所-滬深市場”互聯互通的基本模式已經形成,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具備正面意義。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鄒永勤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