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寧德時代(300750)與中創新航的專利戰,已持續近一年。最近,這場鬥法不斷傳來新進展。
7月26日,中創新航向媒體透露,該公司已就寧德時代的三項專利,提出了新的專利無效請求,目前均處於國家知識產權局無效審理階段。這三項專利都與寧德時代起訴中創新航專利侵權案相關。
此前,中創新航主動撤回3起無效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維持了1件專利全部有效,1件專利部分有效。
對於這次收到新的專利無效請求,寧德時代表示,這並不影響法院對侵權案件的審理,因為,此前中創新航五件涉訴專利無效請求,並無一件成功,法院已經開始實質審理階段。
北京辰權知識產權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專利法第45條,只要有新證據就可以再次提起專利無效請求,這也導致了在許多知識產權糾紛中,出現了同一案件反覆提起專利無效。
一般在沒有有利證據,無成功無效把握的情況下,被訴侵權人才會進行反覆無效,試圖拖延程序,但法院一般會在第一次後續出結果後即開始審理侵權案件,不會受被告多次提起無效影響。
這意味着,對於“家底”並不算厚實、財務數據疑竇重重的中創新航而言,鉅額賠償、IPO被否的兩座大山,仍橫亙在前。
賠償壓力蓋頂 大量產品或面臨禁售
中創新航被寧德時代正式起訴,始於2021年7月21日,涉案專利包含3項發明和2項實用新型專利。
具體來看,這些專利涉及多方面,比如:正極極片及電池、防爆裝置、集流構件和電池、鋰離子電池等。寧德時代曾表示,已經有數萬輛電動汽車搭載了涉嫌專利侵權的電池。
對此,寧德時代要求中創新航立即停止侵犯相關專利,包括但不限於停止製造、銷售或許諾銷售應用上述專利的相關產品,並索賠1.85億元及法律成本300萬元。
到了今年5月23日,寧德時代對外確認,已申請提升專利侵權賠償金額,要求中創新航的賠償從1.85億元提高到了超過5.1億元。
此前有知識產權律師表示,由於中創新航請求涉訴專利無效目前無一成功,因此面臨較大侵權風險。
5.1億元對中創新航不是小數目,根據IPO招股書數據,中創新航2021年淨利潤只有1.1億元。
雪上加霜的是,如果寧德時代訴訟得以支持,中創新航不僅要面臨鉅額索賠,還可能面臨大量產品的禁售。
財務隱憂待解答 低比例計提“質保金”存疑
專利之外,中創新航要想通過港交所的聆訊成功上市,還有諸多財務疑問需要解答。
首先是成本,中創新航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做到上游材料成本大幅度低於同行?
根據正極材料的不同,動力電池有多重類型,其中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佔據動力電池市場的主導地位,市場份額超過99%。
一般而言,三元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高的充電效率及更佳的低温適應性,而磷酸鐵鋰電池具有相對更佳的安全表現且材料成本較低。
從產品形態來看,中創新航出貨的主要是三元電池。根據測算,2020年中創新航2020年鋰電池單位成本為0.57元/wh,明顯比寧德時代的0.62元/wh便宜,更是比孚能電池的0.78元/wh低了接近30%。
根據中國化學(601117)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數據,2020年寧德時代三元電池裝機量16.8GWh,中創新航僅有3.2GWh。
按照正常的商業邏輯,企業出貨量越大,越容易對上游形成議價權,拿到低價的供應成本,而中創新航的材料成本卻明顯低於同行業,這就需要公司做出合理解釋。
其次,中創新航還要回答,報告期較低比例計提“質保金”,是否涉嫌虛增利潤?
翻閲招股書我們會發現,中創新航的銷售費用中,銷售服務開支佔比最大。
如下圖所示,銷售服務開支佔比分別為61.1%、74.3%和78.4%,金額分別為3209萬元、6119萬元和12569萬元,佔比及金額均逐年提高。
銷售服務開支,是公司計提的質保及售後服務費用(簡稱質保金),它類似裝修房子的質保金。
一般而言,在動力電池領域,企業至少要保證8年正常使用,因此企業在出貨時會計提售後綜合服務費,用以產品售後服務的保證。
對比同行可以看出,中創新航的計提比例偏低,報告期分別低於同行業1.3個百分點、0.42個百分點和0.20個百分點。
如果僅拿寧德時代和國軒高科(002074)做對標,中創新航質保金少計提比率,相比兩家公司近三年平均計提比例平均值2.45%而言,分別少:0.61%、0.28%和0.60%。
由此可計算出,中創新航每年少提質保金的金額分別為:1058萬元、791萬元和4090萬元,三年合計少提質保金為5939萬元。這其中是否有粉飾報表的可能,令人質疑。
提出產能“大躍進” 是實際目標還是夢幻泡影?
在去年11月中航鋰電戰略發佈會上,中創新航董事長劉靜瑜宣佈,公司上調2025年動力電池目標產能至500GWh,2030年預計產能達1TWh,一下子讓這家二線電池廠,有了準一線的氣勢,劉靜瑜也被業內稱為“產能女王”。
而即將上市的新聞,也曾將公司熱度及品牌形象,推升了一個量級。
但實際上,這個大躍進式的產能規劃究竟有沒有水分,有多少水分呢?
投資者不妨從一些行業、同業的數據對比去找答案。
此前,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曾在業績説明會上談到,鋰電池行業號稱的規劃產能其實太大,因為每GWh產能實際投資,需3億-5億元,同行動輒宣佈幾百Gwh的產能規劃,需要上千億的資金投入。此外,將來的產品、技術在不斷地更新換代,和現有工藝、設備能否良好匹配也是個問題。
如今,中創新航的專利侵權案,法院已進入實質審理階段,疊加亟需解答的財務問題,中創新航能否上市和擴產?恐怕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