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漫談:是什麼?發展如何?
編輯導讀:B端產品是什麼?看起來是個簡單的問題,可是,你真的清楚了嗎?本文作者依據自身實踐,對B端產品的概念和發展現狀展開了梳理分析,與大家分享,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加深你對B端產品的認識。
2019年底,我在公司開始承擔B端系統相關的搭建工作。從項目驗證,到產品原型規劃,到商業化試用,到業務應用,我正在經歷B端產品從0到1的整個過程。
作為一個C端出身的產品經理,雖然在轉型初期兩眼一抹黑,但隨着實踐的深入,我開始逐漸體會到B端產品與C端產品的不同,也在項目實踐中找到了一些B端產品設計的感覺。
在產品專欄的第二篇,我想要一點點文字分享我對B端產品的認識,也給想要從事或轉型做B端產品的你一些參考。
01首先拋出一個問題,大家都在説的B端產品,到底是指什麼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區分兩個概念:B端產品和B端生意。
B端產品,是説產品的直接收益羣體是企業或者組織。
很多人認為,B端產品的特徵是它的客户是企業或組織。這句話本沒有問題,但我們必須知道,客户是一種價值層面的概念而不是使用層面的概念。B端產品的直接使用者,其實還是企業或組織中一個個普通的個體,但它卻是在為這個企業或者組織,帶來巨大的收益。
所以很多人都在説B端產品很難用,的確如此。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的價值主體和使用主體往往不是同一羣人,這就必然會導致效益與體驗的平衡。
而對C端產品而言,大多數時候價值主體和使用主體都是同一羣人,所以產品越好用,往往做產品的公司也效益越好(當然追求極致的體驗也會導致成本的急劇增長最終損害效益)
可以説,認清楚價值主體和使用主體的分離,大概是我從C端轉B端的第一個體會了。
話説回來,B端生意是指公司的商業變現依賴與企業或組織的直接交易。在互聯網興起之前,B端生意是軟件行業的主流模式,例如IBM和甲骨文,其實都是通過直接向企業或組織提供軟件和服務,來實現商業化變現。
後來隨着門户、搜索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普通用户的大爆炸,才逐漸出現了與C端變現相關的各種商業模式。
但從始至終,B端生意都是一股堅挺的力量。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B端產品和B端生意本質上沒有什麼關聯,因此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是可以完全解耦的概念。具體説就是:做B端生意的公司也有C端產品,例如有贊為商家提供的用户營銷頁面模板;做C端生意的公司也可以存在B端產品;例如內部員工使用的營銷配置後台。
02因為接觸了B端,我開始在用另一種分層方法來去分析產品,即:體驗層、業務層和數據層。這是與用户體驗五要素完全不同的視角,不一定準確,但我自己會覺得更好理解。
體驗層是使用者或用户能夠直接體驗到的所有元素。例如對於一個給運營使用的營銷配置後台來説,體驗層既包括運營在使用時所直接看到的表單、下拉框、彈窗等元素,也包括配置完之後,用户能夠直接體驗到的營銷活動頁面。
業務層是埋在體驗層下的邏輯,例如一個新用户和一個老用户,在不同的營銷活動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和看到的激勵是不一樣,這種用户身份-體驗層的不同對應關係,其實就是業務邏輯。
而數據層是B端產品的基礎,你可以想象所有的業務邏輯都是基於最底層的數據表,如果沒有這樣的數據表,那麼業務邏輯無從談起。所以有時候產品經理在給研發提需求的時候,如果這個需求會變動整個產品的數據結構,那研發工作量往往是非常大的。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如果把房子比作一個產品,那數據層就是房屋的備案信息,地址、面積、開發商等;業務層就是房子的硬裝修,空間設計、户型設計等;體驗層就是房屋的軟裝和配套了。
03結合上面説的產品分層方案,我們可以更好地去看B端產品的發展,在我看來,其實它與互聯網近10年的發展是幾乎一致的。如果以智能手機的普及作為我們考察週期的起點,這種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流量紅利期、精細化運營期、數字化轉型期。
在流量紅利期,企業的目標大多是找到自己的新用户,然後想辦法讓他們留下來。在這個時期,產品的體驗就變得非常重要。這種體驗一方面包括使用體驗,另一方面包括價值體驗。所以利益激勵,人性化設計等是這一階段大多數C端產品所看重的。這時候,B端產品是存在的,但主要起着支撐作用,目標是保證C端體驗層快速上線,正常使用,不出問題。
後來,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精細化運營被提了上來。通俗點理解,精細化運營期就像一個看人下菜的飯局,公司更瞭解自己的用户,掌握自己用户的喜好,通過提供不同的服務,提升每個用户的LTV(終生價值)。於是B端產品不再只能扮演支持作用了,因為不同用户看到的體驗層不一樣了,業務層的邏輯突然變得極為複雜。這時候B端產品的兼容能力,它對不同業務場景的支持能力,就逐漸成了各家競爭的資本。
説的更直接一點,精細化的運營動作從可開發升級為可配置,業務場景的細分並沒有增加公司響應的敏捷程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再往後很多人發現,在互聯網圈子之外,很多傳統行業的人並不瞭解互聯網人的這一套玩法,但他們也希望通過這套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方法來完成自我升級。
以線下超市為例,以前的超市在決定每個季度賣什麼商品時,工作人員會開一整天的會,根據人的經驗來決定下個季度賣什麼品,進而完成訂單採購。但這套流程在新事物面前就顯得很困難了,據説便利蜂便利店的選品,都是根據銷售、供應商、新品等相關數據由系統決定,進而自動下采購單(不一定準確)確保整體銷售的敏捷和最優化。
傳統行業有這樣的訴求,但如果依靠自己來完成技術升級,時間是久遠的,阻力的很大的,於是便出現了為這些行業的公司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技術服務商。從體驗層到業務層到數據層,這些技術服務商提供一整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雖然發展階段可以這樣劃分,但不同階段之間是交織在一起的,並且一個公司可能同時橫跨不同的階段。階段的劃分,只是讓大家能更瞭解,B端產品會圍繞自身的發展階段制定不同的策略,而產品經理需要弄清楚這些策略的來源。
04説了這麼多,你可能會問,B端產品到底包括哪些呢?還記得我們前面説的麼,B端產品的客户是企業或組織,從服務客户的屬性上,我會將B端產品分為兩類:商品產品和效率工具。
B端商業產品承載着企業的收入目標,能夠直接為企業帶來收益,是企業賣給客户的“貨”。這個商業產品有可能是一套軟件,有可能是一種在線服務,無論如何,商業產品的客户一般是外部的。針對B端商業產品來説,其商業模式又主要分為KA模式和Saas模式。
KA的直接翻譯是關鍵客户,KA模式就是為大客户服務的模式。這種模式跟Saas相比,在產品設計上最突出的特徵是定製化,即產品的特性取決於客户的需求是什麼樣的。而Saas的翻譯是軟件及服務,Saas模式往往為客户提供的是標準化服務。
舉一個例子,你去飯店吃飯,服務員給你一張菜單,你來點菜,這就是Saas模式。而如果你放假回到家,你老媽問你想吃點啥,你把腦海裏最想吃的那些家鄉菜都點了一遍,你老媽去菜市場給你買來做好等你回家,這就是KA模式,你就是你老媽的關鍵客户。
效率工具主要是服務於企業自身,為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現在比較經典的服務於企業內部的B端產品有CRM、ERP、WMS等。我個人覺得如果你完全沒有跟B端產品打過交道,那這些字母代表什麼意思,即使你瞭解了,其實你也很難吸收。
但你應該理解的是,這些為企業服務的B端工具,本質上都是將過去的某種生產過程在線化了。例如,CRM(客户關係管理),就是將以前可能需要將客户的基本信息通過excel記錄,甚至是筆記本記錄,這種記錄是離線的,需要手工維護和更新。現在通過CRM工具,可以支持你在線記錄並查看你的客户信息了,並且自動完成更新,不需要手動維護。
僅僅是在線化這一種升級,對企業的經營效率來説,就是指數級的提升。
05最後還是要説,我接觸B端產品也不久,在這裏所説的,也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理解,並不專業,所以只敢叫漫談,如果有明顯錯誤的地方,還請大家原諒。
我希望的是,能讓完全沒有接觸過B端產品的人從此可以有那麼一點點了解,因為這些認識,都是我自己從0到1的過程中慢慢積累下來的,於是我寫下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專欄作家#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求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正年輕的產品經理,關注新零售、用户體系,擅長問題抽象及拆解。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