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經濟“一季報”近日相繼出爐,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勢頭強勁,包括上海、安徽、陝西在內的多地實現兩位數同比增長,與此同時,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速落地。記者注意到,多地正在加緊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輪發展目標與具體路徑,推動相關產業集聚發展,加大信貸、保險、產業引導基金等中長期資金支持,進一步推動社會資本投入,力促相關產業開啓新一輪快速增長。
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多地近期公佈的“一季報”可以印證其強勢增長的態勢。陝西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21.3%,兩年平均增長11.4%,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持續增強。上海一季度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3370.8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3%,兩年平均增長13.8%,其中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高端裝備產值同比分別增長4.2倍、55%、46%。安徽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52.2%,對工業增長貢獻達53.4%。
與此同時,相關重大項目投資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無錫日前發佈2021年重大產業項目投資計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90個,總投資增長16.9%。河南力爭全年完成重大項目投資2萬億元,其中將加快推進紫光智慧計算終端全球總部、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上汽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快速提升新興產業規模。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一季度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速增長,顯示出多方應對疫情采取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引導整體投資積極向好、不斷擴大有效投資的態勢。同時,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地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舉措,也將在各地的重大項目建設中得以體現。
面向“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一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着眼於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羣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7%。
在此背景下,多方正密集謀劃具體目標和發展路徑。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日前印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提出到202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地方上,深圳提出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東莞日前印發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從加強統籌推進、提升創新能力、優化空間供給、支持企業培育、優化營商環境等五大方面20條具體措施,旨在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規劃建設。
從相關政策佈局上看,強化統籌佈局、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成為重要的發力點。安徽“十四五”期間將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建設工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十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五個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山西正加緊編制相關規劃,加快發展大數據、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
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週期長、技術性強、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作為支撐的特徵,中央和地方也集中發力加大資金支持。4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繼續加大小微企業首貸、續貸、信用貸款投放力度,重點增加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中長期信貸支持。4月8日,安徽銀保監局明確健全科技型企業保障服務體系、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十項舉措,全面助推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山東財政廳日前數據顯示,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近年來共投資智能製造裝備、生物醫藥等六個產業集羣,基金投資12.4億元,帶動社會資本60.7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同質化佈局較為嚴重,導致資源分散、重複建設等問題突出。劉向東表示,地方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與地區比較優勢緊密結合,圍繞優勢產業鏈供應鏈實施鍛長板、補短板,吸引關鍵要素集聚,融入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同時,更加突出市場主導和市場選擇作用,加快清退殭屍企業及“爛尾工程”,破解各地針對熱點行業領域“一哄而上”、低水平重複建設、低效投資等問題。(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