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編者按:本文來自中歐商業評論,作者魏雪傑,責編周琪,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數字經濟發展的後勁有多大,看看這兩年的直播帶貨就一目瞭然了。與往年相比,今年堪稱史上最強雙十一,3億多觀看,近80億銷售額。與此同時,“雙十一定金”“李佳琦直播”成為熱搜話題,消費者的購物情緒也在一夜間達到高峯。
然而,在消費狂歡的背後,或許還有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你是如何被精準推薦的?商家又是怎樣做到“未卜先知”瞭解你的需求的?
或許,查克•馬丁所描述的“管家式經濟”能夠帶你窺探一二。
正如查克•馬丁所寫到的,未來,數十億個安裝在全球各處的互聯傳感器將不分晝夜地收集消費者的實時數據,在海量數據的加持下,商家對消費者的需求有了更精準的洞見和預測。
1. 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在數據追蹤時代,也許,你已經不是最瞭解自己的人了。
經濟學鼻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納德·哈里·科斯曾説:“如果你拷問數據到一定程度,它會坦白一切。”
不知你是否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有一位男性顧客到一家塔吉特店中投訴,商店竟然給他還在讀書的女兒寄嬰兒用品的優惠券,但這位父親與女兒進一步溝通,才發現自己女兒真的已經懷孕了。
其實追蹤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是傳感器使追蹤產生了質的飛躍,它能把人、地點和物體的位置互相關聯起來,把收集到的信息經過累積後,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圖像。譬如在不同時間、地點、距離、庫存、價格,甚至天氣等條件下,消費者所具有的行為特點。
可以説,它正在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入你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在你進入商店時,當你靠近特價商品時,亦或是你日常出行乘車、登機時,它都會敏鋭捕捉到你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分析、推算,就會演變成一條條編輯好的“私人訂製”商品推送信息發送到你的手機,然而,這些還只是開始。
目前看來,傳感器的滲入遠不止如此,至少從查克•馬丁的書中,我們瞭解到,傳感器不僅安裝在消費者買回家的商品上,甚至可以植入人體內,人們只需要揮動一下手指就能完成商品購買或打開家門等一系列指令。
如果你去過亞馬遜無人超市,或許你的體驗會更深刻。
進入亞馬遜無人便利店,你只需要用手機完成身份驗證後便可以開始購物;等購物完成你離開商店時,你無需再去櫃枱結賬,自動結賬系統會把相關的費用直接從你的亞馬遜賬户中扣除。這是不同於常見的自助掃描+自助付款的一種全新消費模式。
當然,這樣“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在使用過程中一旦處理不當,便會侵犯到消費者的隱私,這也正是消費者最擔心以及一部分學者痛斥傳感器的癥結所在。
所以作者查克•馬丁也明確提到,現實中決不能無所顧忌地使用傳感器,所有大廠商必須明確徵詢消費者的意見,獲得它們對於這種個人定位追蹤服務的許可之後才能採集他們的信息。
而對於企業來説,更應該做的是提高產品價值,讓消費者願意就此做出表態,否則這種技術只能侷限於實驗室裏。
2. 當“自願”變為“契約”查克•馬丁寫到,“在這個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時代,原有的‘自願’理念終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契約’理念。”
相信經歷過雙十一”預售夜”的朋友幾天內腦袋裏都會迴盪着一句話“不要睡覺!”,李佳琦在直播間午夜十二點敲着銅鑼叫大家清醒一點,等着“買它!”。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針對不同的商業模式,傳感器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用途,而這些用途幾乎是無限的。
就像書中提到“不斷進出商店、在購物區閒逛的顧客對於零售業意義重大”,同樣,當你進入直播購物間的時候,儘管不買東西,也已經為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契機。我們身邊應該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打着“看熱鬧”的旗號走進直播間,結果都是“真香”現場,一個個滿載而歸。
在我看來,事件的“連鎖反應”或許才是是商家真正的利益點。通過傳感器進行信息收集,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逐漸對你的消費行為習慣進行立體畫像,這就是為後面的“契約”生成埋下伏筆。
儘管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但事實就是如此。依照“契約”理念,廠家必須要讓消費者相信:他們的“價值主張”意義重大,因此消費者同意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接受產品的互動。
這個“契約”或許看似完全由你自主,實則商家已經在你不知不覺中做好了你的消費行為預判。
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塔吉特,它的統計師們曾通過對孕婦的消費行為習慣進行測試和分析,得出了一些非常有用的結論:孕婦在懷孕頭三個月過後會購買大量無味的潤膚露;有時在頭20周,孕婦會補充如鈣、鎂、鋅等營養素;許多顧客都會購買肥皂和棉球,但當有女性除了購買洗手液和毛巾以外,還突然開始大量採購無味肥皂和特大包裝的棉球時,説明她們的預產期要來了。
這也許就是作者查克•馬丁所強調的,傳感器的價值不在於它的技術,而在於它所帶來的全新能力將會依據消費者當前、過去和可能到達的位置信息帶來全新的商家與消費者互動方式。
3. 比優質管家更貼心2020年不得不提的應該就是“紅人經濟”和“宅經濟”,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雙十一”李佳琦、薇婭等紅人直播帶貨能泛起如此大的漣漪。
IMS創始人李檬這樣説道:過去20年的互聯網流量,主要源於“擊中人性弱點”或者“擊中用户的癮”,但在我看來, 未來更長遠的紅人經濟和宅經濟生態,不是靠“順着人性弱點”,而是靠“擊中人們最微妙的心理需求”。
比如,新世代消費者更加追求個性,注重個人感受;晚婚或者不婚,崇尚自由;社交至上,品牌信任只會在小圈層當中產生;特別願意花錢在自己關注的事物上,比如養花、寵物,對喜歡的東西容易形成剛性需求,比如3000多元的遊戲耳機和Airpods。
那麼,怎樣才能精準“擊中人們最微妙的心理需求”?
作者查克•馬丁在“超乎想象的智能家居”這一篇章中寫道,“一旦消費者擁有了一台智能家居設備,他們的行為和期望就會開始改變,這種變化也會影響到他們對其他公司的期望”。
或者説,當消費者體驗到一台智能家居所帶來的改變時,他或許不會只滿足於現狀,內心更深層次的需求有待進一步被挖掘,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或難以描述,而企業要能精準判斷並且予以實現。
有一項針對1000名居住在獨棟房子或城市公寓的美國成年人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3%)的消費者都遭遇過門外包裹失竊。
這項研究是由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委託韋克菲爾德研究公司(Wakefield Research)開展的,為的是將調查結果作為旗下智能家居平台Xfinity Home研發室內外攝像頭的依據。
康卡斯特公司得出結論,未來還有更多的家居設備可供消費者購買和安裝,包括視頻門鈴(20%)、智能恆温器(18%)和直播流媒體家庭安防攝像頭(18%)。其中,視頻門鈴(37%)、直播流媒體家庭安防系統(35%)和可錄製短視頻的家庭安防攝像頭(33%)被認為是最有用的智能設備。最重要的原因是,智能攝像頭可以震懾潛在的包裹竊賊。
這也就擊中了消費者心裏最需要的安全感需求,不僅僅是被偷竊時能保留證據,而是能真正起到威懾作用,能防患於未然。
4. 精準“解放你的雙手”如果説科技的革新給“消費主義”鋪了一條高速路,那麼,“紅人經濟”直播帶貨無疑是牽引“消費主義”上高速的那趟列車。
那我們又是如何進入這趟“高速列車”的呢?
在查克•馬丁看來,萬維網的商業互聯網使得坐在電腦前的消費者在他們自己的時間框架內搜索、交互以及得到信息。智能手機解放了消費者,讓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連接到網絡,搜索當前所需的任何信息或服務,並彼此共享。
同時,網絡迭代也使得人們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與技術進行交互,這也使得供需關係突破了時空限制,消費者在選擇消費時的猶豫時間變短,羣體性消費傾向大大提高。此外,衝動消費的成本變低了,網購平台的可退貨機制以及閒魚轉賣平台的產生,都是精準鼓勵消費者進行衝動消費的推力。
如此快節奏的消費模式,甚至從買到退不到“五分鐘”的消費週期,真的有利於建構良性發展的消費主義嗎?或許有時候需要我們進行適當的反思。
正如書中所提到的希望平衡人工智能的炒作與期望。“儘管許多企業把錢投資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上,但這些企業也意識到這兩個領域有過度炒作之嫌。各種物聯網市場都顯現出廣闊的前景,但在所有的前景背後,都是對實現美好期待的挑戰。”
同樣的,企業在享受技術革新所帶來的銷售紅利的同時,也應該肩負起相應的責任,這不僅僅是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更長遠的受益者仍是企業本身。
要知道,查克•馬丁所提出的“管家式經濟”雖然同樣與“速度”緊密相關,但不會具有“侵擾性”,更多的是“智能性”。
消費者都將收到事先創建和提供的相關信息、短信和服務,這將創造一個 “預見性營銷”的新時代。企業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最大化地利用傳感器生成的信息來預先確定什麼是客户最有可能需要的,從而提高消費者購物效率,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例如,在疫情期間,消費者消費行為受限的情況下,京東到家打造便捷、小倉的物流及商家資源共享服務體系;名創優品快速反應,立即上線了“無接觸配送”,滿足大家日常所需的同時也確保接觸安全;永輝超市、家樂福、物美超市利用自身社區服務資源提升物流及倉儲週轉靈活性。
在這個時代,企業應該重新制定面向消費者的戰略,不同於企業給消費者評級的傳統,現在是消費者來對企業進行評估和評級。企業應該重新思考如何與客户進行良性互動,並且提供更加全面和持續的服務方式。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