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長股和低市盈率股,哪個更安全,投資回報更高?

《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第四篇

前面我們談了約翰聶夫的投資七原則,怎麼找這些低市盈率的股票呢?

他那個時代的方法已經淘汰了,我們現在很多股票軟件上都有相關的信息,比如

1 股價處於最近12個月最低區域的股票

2 新聞中上一個交易日,或者最近一個月表現最差的20支股票中,那些下跌10%到30%,尤其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公司值得關注,找到了之後要看股價是正處於低迷狀態,還是正在迅速上揚,一定要仔細尋找基本面好的公司,其實只有很少的公司符合前面説的七個投資原則。

温莎基金大多數時候看法和市場是相反的,比如信諾保險,這個公司被華爾街的分析人士認為,即將產生巨大虧損,因為他們預測即將大量排放的有毒物質會造成巨大的環保問題,信諾保險公司會產生5000億美元的理賠。但約翰聶夫持不同觀點,他認為這是誇大了問題,同時他看到了信諾保險的醫療管理業務領域有很好的收入,同時為了應對可能產生的環保問題,新諾保險提高了準備金。股民的擔心讓這個公司的市盈率非常低,他認為是買入好時機,結果環保問題的影響減弱之後,信諾保險的股價漲了54%。

他們也會買估值合理的公司,比如家得寶在1985年的市盈率是20倍,並不符合7項投資原則,但他依然買入,因為家得寶的商業模式對家裝行業進行了一次顛覆,非常有發展前景,但是當年因為新開了很多店,大量的資本支出降低了利潤,很多股民害怕拋售,導致股價跌了很多,約翰聶夫發現用動態市盈率估值的話,到1986年只有10倍左右,這是很好的投資,一年後的1986年,這個公司給温莎基金帶來了63%的回報

約翰聶夫經常投資一些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股票,比如1989年建倉全球最大的玻璃纖維製造商歐文斯科寧公司,這個公司在1986年的時候為了抵禦惡意收購而大量舉債,之後又重新發行了原始股募集資金,公司也重組了,公司的淨資產變成了負數,很多股民被嚇跑了,股價跌到了5.5倍市盈率,其實這個公司的業務很好,增長率大概在8%-10%之間,而且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他們在1991年買入,到1993年賣出,賺了二倍。

這樣的成功例子太多了,但他們也有虧損失敗的例子,他們買過一個叫做美國工業公司,這個公司擅長於收購併購,在6個行業裏擁有100多家公司,當時約翰聶夫考察的時候,這個公司除了併購帶來的增長,內生性增長也連續5年達到24%,約翰聶夫當時認為這個公司的服裝,建築,傢俱行業的業務增長都會比較好,股價也不高。但是最後公司的股價越來越低,因為涉及的業務太多,而沒有幾個能成為市場的領導者,所以公司在經過了前幾年的高速增長後就一蹶不振,股價一路下滑,到1972年温莎基金一點點割肉賣出,最後虧損了50%。

約翰聶夫説作為普通的投資者,最好是投資自己熟悉領域的股票,比如自己從事的行業,你能知道哪個公司好,哪個比較差,在投資的時候,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1 公司的名聲好不好

2 公司業務好不好,成長性高不高

3 是不是行業的龍頭

4 行業的前景是不是很好

5 管理層是不是有領導能力,有沒有戰略眼光

只有這些問題是肯定的時候,你才認真考慮買入。約翰聶夫買股票前既要進行定性研究,也要進行定量研究,只有這樣投資才能睡安穩覺。

用約翰聶夫的低市盈率投資方法,選股其實是最簡單的,因為標準很明確,最難的是持有的過程,常常面臨自己的股票不漲而別人的大漲,就很嫉妒,忍不住調倉追熱點,所以投資心理非常重要,要勇敢,要有耐心,大多數人在媒體報道壞消息的時候不是去搞清楚原因,而是跟着恐慌的拋售,在12市盈率的時候不敢買入,反而在股票大漲到40倍市盈率的時候卻去追熱點。

温莎基金的逆向投資會讓他們的業績落後於市場,尤其是在市場青睞成長股的時候,比如1971年-1973年,他們的業績落後於大盤26%,但他們堅持原則不動,在接下來的1974-1976年,温莎基金的漲幅達到了63%,超過市場平均水平。到了1980年他們又落後市場9.8%,但是1981年他們再度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21.7%。在業績落後於大盤的時候,非常難堅持,因為專家和股民都反對你,只有你自己形單影隻的堅持,批評,諷刺像雪片一樣飛來,孤獨無助感是刻骨銘心的,很容易放棄。

但是約翰聶夫也警告説,不要因為自己與眾不同而沾沾自喜,因為逆向投資和頑固不化只有一張紙的距離,大部分的時候市場是對的,温莎基金取得好的業績並不是依靠和市場唱反調取得的,而是既能做到思想開闊,心態良好,及時吸取好的意見,又能獨立思考,勇敢行動,並依靠理性的,紮實的基本面研究。

温莎基金在創建投資組合的時候,放棄了傳統的方法,比如他們會在同一個行業同時買很多股票,因為他們真正的標準是低市盈率,只要足夠安全,價格低,他們不管是不是同一個行業都會買,這和其他基金的做法很不一樣,約翰聶夫把公司分為四類:

1 高知名度成長股

2 低知名度成長股

3 慢速成長股

4 週期成長股

這些類型的股票並不是平均分佈在温莎基金的持倉裏,而是看市場行情,有時候大量資金集中在某一種股票,而另外一種幾乎沒有,比如高知名度成長股。他們不強調持倉中行業的配比,哪裏具有投資價值,哪裏的資金量就大。他們的持倉不會很分散,而是相對集中,在基金規模達到110億美元的時候,他們也只有70支股票,因為太過分散投資收益其實會下降,和買指數基金差不多。

他們的持倉中大型藍籌股的比例很小,有時甚至沒有,因為這些股票被市場過度研究,沒有投資機會,比如可口可樂,吉利公司,輝瑞製藥,通用電氣等,這些股票在70年代被稱之為“漂亮50”,是典型的成長股,分析師説這些股票在任何時候買入並持有都是正確的,因為公司會永無止境的成長,一般股民也相信股價會一直漲,所以投資者寧願花幾十倍的市盈率去買這些股票,也不願意買比他們價格低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不知名公司 的股票。而約翰聶夫的持倉中,大量股票是被他稱之為“醜陋的,單調的”,因為這些股票無人關注,市盈率很低。但是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股民都追成長股,温莎基金在1973年既然虧損了25%。到年底的時候,他向投資者大會做報告,艱難的説服股民,並表示對未來的堅定信心,那時候約翰聶夫個人的財富,還有家庭,親人的錢都投入到了温莎基金,所以他確實是堅信的。

到了1974年,被市場瘋狂追逐的“漂亮50”崩潰了,這些成長股給信奉他們的投資者上了苦澀的一課,有些股票花了7年才回到原來的價格,有些永遠也沒有回來。

但是人們是健忘的,歷史總會被丟棄在某個無人關注的角落,到了1998年-1999年,互聯網帶來的成長股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連巴菲特也被人們諷刺挖苦,但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又讓一切回到了原點。

好,這就是今天的內容,明天見!

歡迎關注黑馬財經圈,請多點贊,轉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15 字。

轉載請註明: 高成長股和低市盈率股,哪個更安全,投資回報更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