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首席經濟學家:有效調控、移動支付、健康碼等,支持中國經濟維持強大韌性

日前,彭博社首席經濟學家湯姆·奧爾裏克(Tom Orlik)撰文指出:儘管有疫情影響,2020中國GDP仍然有望增長,中國經濟在疫情之下的強勁表現,足以讓國際“唱衰論”者大跌眼鏡。其中,強有力的調控和政企合作在疫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移動支付和健康碼等數字科技和平台的應用,讓小微企業和街頭小販也能獲得疫情期間持續經營的資金,不僅穩住了就業,也守住了經濟的基本面並實現了迅速的復工復產。

在湯姆·奧爾裏克看來,中國經濟的復甦令許多人驚訝。要知道,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不少人都想當然“唱衰”中國。結果呢?“相比美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例的COVID-19新病例,中國的每日新增患者已經下降至兩位數。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正在從新冠疫情影響中迅速恢復,即將迎來未來持續的增長,”湯姆·奧爾裏克(Tom Orlik)寫道。

疫情之下的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答案顯而易見:政府對市場進行有效管理和干預,能產生出巨大的競爭優勢。

今年2月,為提振信心,中國央行通過逆回購操作,向市場注入了1.7萬億元人民幣,並下調了一些關鍵的貨幣市場利率。創歷史新高的現金儲備,旨在緩解緊張的市場情緒,提振市場信心的同時也讓投資活動得以繼續。

這一系列動作讓市場迅速恢復信心,作為衡量中國投資者信心的關鍵指標,人民幣兑美元的匯率又回到了7:1的強勢水平。中國為期7天的回購利率,也讓中國的金融體系得以一直保持低位穩定運行,顯示出銀行並不缺流動性。

早在1776年,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就指出:中國龐大的人口使它在全球經濟競賽中具有內在的優勢。在1978年向世界敞開大門後,直到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都有充足的機會“自學”。

具體到抗疫的具體措施上,一方面,國企不僅堅持招工,保就業;還繼續投資,以保證市場經濟的穩定性。另一方面,私營科技公司迅速投入行動,用移動支付和健康碼等數字平台和工具支持全社會應對公共衞生挑戰,幫助小微企業和街頭小販獲得零接觸貸款,在疫情期間也有生意做,從某種程度上幫助中國穩定了經濟的基本面,併為復工復產做好了準備。

由此可見,在危機中如果政府和企業共同行動,會產生出解決問題的強大力量。當然這個故事還沒有講完。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僅為美國的三分之一,這意味着前者還有足夠的未來增長空間。伴隨中國經濟熱詞轉向電動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未來技術,預計到2025年中國GDP年增長率可能保持在5%左右,並且在接下去的十年之內也不會低太多。

湯姆·奧爾裏克(Tom Orlik)認為,隨着全球企業在華持續深度投資,特朗普的貿易戰也不太可能逆轉這一趨勢。“不要告訴特朗普總統,中國正在勝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5 字。

轉載請註明: 彭博社首席經濟學家:有效調控、移動支付、健康碼等,支持中國經濟維持強大韌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