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投資在經濟增長中佔比僅為31%,現階段無法靠投資穩增長、穩就業
金融界:2020年我們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疫情,它也帶來了新一輪的大變局。那麼站在歷史的角度,新基建承擔着怎樣的歷史使命,對我國經濟發展又有何意義,請您為我們解答一下。
滕泰:首先,無論是決策體制上來看,還是從決策模式或者是拉動內需的習慣上看,過去十幾年,我們中國的政府穩增長的措施都比較偏重於投資。不論是2003年非典,還是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們都是通過擴大投資來穩增長、穩就業,尤其是2009年4萬億的投資規模,當時GDP只有30多萬億,4萬億佔比將近10%—15%。靠投資拉動消費已經有很大的慣性。但是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已經不是十年前、十五年前、十七年前了。在當前的中國經濟增長中,投資佔比已經降低到31%,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60%。在這種情況下,繼續靠傳統的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話,是否符合當前增長階段結構的特徵?這是學界和決策者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但決策模式確實有這樣的慣性,從國家決策部門發改委、財政部,到各級地方政府,都是通過投資來拉動相關的預算、融資、投資或者是項目審批,依靠科學的流程、有完整的部門設置。所以一説穩增長,我們的拿手好戲就是搞投資。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就是靠投資拉動的階段已經過去了。快速城鎮化的階段已經過去了,後面還有10%,現在是60%的城鎮化率,假設中國能達到70%的城鎮化率,未來十幾年,每年也就不到1%的城鎮化新增的速度,所以説城鎮化的快速成長階段高峯已經過去了。過去十幾年裏,傳統工業化也已經做得差不多了。新的產業革命正在開始。老基建如鐵公機,在中、東部很多地方已經飽和了,西部可能還有空間。現在想搞基建穩增長,不能搞老基建,所以提出了新基建。但是到底什麼是新基建,其實還是有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