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投資:PE 2021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財經

進入2021年,市場變得更加撕裂:少數股票在不斷挑戰歷史新高,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股票在挑戰近幾年的新低。

首先,對於這樣的分化走勢,我個人認為是市場成熟的表現,也是一個必然趨勢。從長期投資價值的角度來説,大部分公司在股市的意義就是一個分母。但是另一方面,凡事都有一個度。一路向上的公司,是否存在一個高估的邊界?在不斷創出新低的公司當中,是否會有錯殺的案例?毫無疑問,答案都是確定的。

長期關注與君一席談投資的朋友或許會有印象,我們曾經關注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他即是一位行為經濟學泰斗,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基金經理。只不過和大部分基金經理不同,他的投資邏輯,主要基於投資者的行為模式,而不是基本面分析。

簡而言之,理查德-泰勒的主要觀點就是矯枉過正和物極必反。從目前市場的撕裂程度來講,目前大概率正在演繹矯枉過正這一幕,隨之而來的就是物極必反,只是我們對於具體的時點無法預計。

股票的走勢的背後,很多可以從基本面因素來解釋,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從人的行為模式角度分析可能更有針對性,比如説現在。成熟的投資人都很清楚,目前的股票即使不算太太太貴,但顯然已經不再便宜。當他們高喊着只會買貴,不會買錯衝進市場的時候,也很清楚能拯救他們的只有兩種力量,一種是更為衝動的投資者,還有就是漫長的時間來消化估值的壓力。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高位追漲呢?這可能還是要用行為經濟學來解釋;與此恰恰相反,那些不斷在新低上割肉出局的投資者,同樣也不是基於基本面。在過去形勢大好的兩年當中,自己的股票反而創出了新低,如果不及時拋出這樣的“垃圾”資產,豈不是顯得自己就像個傻瓜?

好了,現在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PE2021。

這個主題有兩重含義。首先,2021年需要關注PE(市盈率)。儘管對於很多生意模式來説,用PE衡量未必客觀,但是PE作為一個最樸素的估值標準,作為安全邊際的參照系,作用始終無法替代。當一個傳統行業,就是每年穩定增長百分之二三十的行業,如果能夠穩定增長5年,其實就是一個奇蹟。但是當這樣的行業和公司市盈率已經上漲到百倍之上的時候,市盈率就成為關注的焦點,而不是行業增長本身。

同樣,對於一家估值水平越來越低的龍頭公司,不管市場情緒如何,客觀上同樣也是在偏離基準。

一種資產的吸引力越來越低,另外一種資產的吸引力卻與日俱增,通過PE(市盈率)的視角,在2021年,不但能讓我們防範風險,還有可能讓我們抓住機會。

PE的另外一重含義,就是股權投資(PrivateEquity)的縮寫。股權投資的本意,是針對未上市公司的投資,持有期相對較長。

2021年,在這樣一個冷熱不均的市場當中,用一種股權投資的思維方式來應對未來兩三年的投資,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具體來説,就是買入那些性價比顯著已經很高的公司,不考慮它短期的流動性,暫時不考慮市場的流言蜚語,做一個2-3年的較長期計劃。等到三年之後,春暖花開。為此,需要一方面忽略市場上的主流言論,同時還要踏踏實實做好功課,成為最瞭解一家公司的那一小部分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