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有韌性的區域經濟格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並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更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研究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並制定更加符合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區域治理體制機制是一項重要而長期的任務。

  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呈現出新特點和新趨勢。首先在東西部差距縮小的同時,南北分化現象凸顯。有專家認為,東西差距主要是生產力佈局的差距,南北差距則主要是開放、創新和經濟活力的差距。二是中部、西南、東南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三角穩定增長帶。伴隨着產業轉移和升級,中部、西南和東南地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新黃金三角。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上半年全國有16個省份經濟實現正增長。其中,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中9個實現正增長,充分展示出這個新黃金三角的穩定性和韌性。三是區域開放成為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平台的建設,“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戰略的實施,使內陸和沿邊的邊緣區位劣勢,轉而成為開放推動的新輻射中心或新開放前沿優勢。四是創新成為影響區域協調發展重要因素。在數字經濟時代,中西部地區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貴州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是新因素激活區域比較優勢的典型案例。五是城市羣和都市圈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平台。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帶動城市羣,城市羣帶動區域發展的態勢正在形成。

  未來一個時期,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更加註重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在堅持四大板塊區域總體戰略的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則會更加註重培育形成發展動力,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更加強調生態保護,為全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如何處理“發展好”和“保護好”的關係,將是未來區域協調的一條重要主線。

  構建具有韌性的區域經濟佈局,就要建好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的制度體系。一是在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強調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產業專業化,又要考慮糧食安全、生態等多重目標。二是更加重視區域內輕重產業比例、服務本地和出口企業比例等的優化平衡。三是提高儲備應急物資和生產產品的能力,更好構建平時民用,急時民用轉急用的機制。(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馬慶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2 字。

轉載請註明: 構建有韌性的區域經濟格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