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航後便退役:鋼材匱乏的年代,中國建造了世界最大水泥船
人類的智慧之花,因其綿延不絕的絢麗綻放,在歷史的畫卷中丰韻更多亙古不變的傳奇。
唯有一次次嘗試與挑戰,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才得以穩健而行,時代發展的號角,也因此吹得更加鏗鏘。
嘗試與挑戰,免不得成功或失敗,成功固然輝煌,唯有敢於挑戰,勇於創新,才可淬鍊成鋼,人類文明的發展便是如此。
應孕時代而來的創新之船
在科學理論上,物體受到的浮力若等於自身受到的重力,那麼物體就會漂浮在水面上,這便是鋼鐵鑄造艦船所能航行海面的原理。
那麼如果用水泥為材料做成船隻,同樣滿足這一原理,那麼它是否能夠航行呢?在我國的造船歷史上,就曾出現過這樣一艘水泥船,而它卻終身只航行過一次。
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造船業就已經有了完整全面的體系。而到了秦漢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已經有了獨到的造詣。唐宋時期,造船行業已經趨於成熟。
而到了鄭和下西洋的明朝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已經達到了歷史的頂峯。
但是歷史的結局總是令人惋惜且遺憾,清朝末年,閉關鎖國以至國家的重輕工業發展滯後,造船行業的前景更是不容樂觀。
而此時西方大國正值工業革命時期,迎來了開拓人類歷史命運的蒸汽時代,西方國家的在不斷進步,而我國卻停滯不前。
在清朝末期,戰爭不斷,西方列強犯我中華,我國滯後的造船業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與打擊,我國傳統落後的造船業不足以抵抗列強的船堅炮利。
在節節敗退之際,國內的有志青年認為,我們應該加緊學習西方先進的造船技術,引進人才,將新鮮有力的血液注入麻木腐朽的科學領域。
從19世紀中期,新中國剛剛成立,祖國猶如一輪熾熱的朝陽,但是,僅有充足的幹勁與無限的鬥志是遠遠不夠的。
那時的中國百廢待興,一切都處於剛剛甦醒的狀態。沒有完整的工業鏈條,國家對於鋼鐵資源的匱乏可見一斑。
鋼鐵不僅不能滿足於日常人們生活的所需,對於造船這樣大量的需求,就更加難上加難,不僅在技術上需要我國攻破一大難關,原材料的尋找更是不易。
於是為了節省鋼鐵材料,我們只得從材料源上就着手改進與創新。
經過一番討論,專家決定建造一艘水泥船隻。造船方案一出,立即引來世界的矚目,水泥在人們看來只能用作建房蓋屋,作為造船原料還是第一次聽聞。
因此,時隔多年,我們仍不禁佩服那時人們的創新與勇氣。
為了突破難關人們不會放棄任何可能的機會,為了強軍建國,即使在貧乏困頓的時期,皆有成功的可能。
這便是老一輩科學家留給我們受用不盡的啓迪。
正所謂“有志者漂洋過海,無志者寸步難行”,這項意義重大的研究,在耗時三年之久後,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水泥船終於得以問世!
短暫如曇 絢爛如星
馬尾造船廠是這艘最大水泥船誕生的地方,三年的時光,我們無從知曉科研人員到底經歷了多少次失敗與改良。
是中華兒女的堅定信念,與過人超膽的偉大智慧,才創造出這樣一艘鋼絲網混凝土水泥船。
後來這艘船被命名為''古田號''。我國可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打破了船隻僅用鋼鐵的傳統觀念,從根本上進行了改革,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當然,人們更加關注的便是,這樣一艘巨大的水泥船是否能夠順利地在海面上航行。
1974年,“古田號”正式下海服役,船身全長105米,寬約14.5米,載重3000噸,續航能力2500海里。
就這樣,在眾人的矚目與期待下,“古田號”滿載貨物從福州出發駛向上海,這艘最大的水泥船第一次的任務便是,將滿載的水泥與木材運輸到上海。
“古田號”順利地完成了運輸任務,成功抵達了上海,返回福州的路上,“古田號”滿載麥子與一台巨大的雷達設備。
最終“古田號”往返兩程,皆為世人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雖然説試航過程十分成功,沒有出現意外情況,但是這並不代表着“古田號”非常完美,第一次航行就已經暴露出了它潛在的缺陷與不足。
首先便是“古田號”的體積過大,因工藝和材質受限,“古田號”的吃水量非常之大,因此對於航線和水位的要求非常的嚴格。
若沒有周密的計劃,找到水位完全適合“古田號”的一條航線,那麼在行駛過程中,很有可能面臨着擱淺的風險。
因其體積龐大,行動並不迅速,若遇擱淺,那麼情況便更加緊急。
其次船體為水泥製造,它的堅硬程度根本無法與鋼鐵相較。
在返回福州的路上,古田號險些與礁石相撞,稍有不慎可能會有極大的危險,這都是水泥船無法克服事實存在的弊端。
因此“古田號”出現的問題,其實是材料本身無法避免的缺陷。
定格歷史的長河偉大
“古田號”的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萬般無奈下,只能停止它的生產。
因此,“古田號”僅僅有了一次下航的經歷。從福州到上海的首秀,卻也是它留給大眾視野的最後一面。
1977年有關部門正式決定,“古田號”被永遠停靠在中洲村岸邊,體型龐大的“中田號”靜靜矗立在岸邊。
它品嚐過世人對它的期許與驕傲,也平靜接受了來自時代的淘汰與遺忘……
''古田號''在岸口靜靜體味着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歲月的斑駁,悄然爬上了它那表面凝結人類創新智慧的水泥,時光彷彿對它按下了暫停鍵。
最終''古田號''所在的地方因為城市規劃,需要拓建更多的高樓大廈,而體積龐大的它,自然地在這個高速發展,代代迎新的時代,沒有了棲身之所。
人們選擇將''古田號''拆卸,一些裝備被送到當地學校做研究或者紀念,其餘的全部被銷燬。
就這樣,萬物歸於平靜,轟轟烈烈入海的“古田號,再也沒有了它的身影。
也許“古田號”出發那一瞬間,它所啓動的並不是船身的引擎,而是燃燒了無數崇敬科學,敢於創新的有志之士的烈火雄心。
雖然“古田號”並沒有在人類的歷史的舞台上,有過多的身影,但是它的出現便是“一眼千年”。
這艘船凝結了中華兒女無數的智慧結晶與創新勇氣,更有民族獨立,國家自強的鏗鏘決心。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船,應該是人類歷史文明上的一抹絢爛。
“古田號”一定會被歷史的如椽大筆,永遠鐫刻在了不朽的豐碑上,它使那段艱苦的歲月,人們有了希望。
“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於成。”歷經風雨的涅槃重生,才可以迸發出更加強大的價值。
“古田號”身上便凝聚着這樣一股新中國的鬥志——擼起袖子奮鬥,為了祖國的造船事業,人民以家國為先,將家裏僅存的鋼鐵用具奉獻於國,如今想起仍是熱淚盈眶。
科研工作者也可以不懼外界的質疑與難度的巨大,迎風而上,讓世人對中國智慧刮目相看。
“古田號”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如今國家越來越多的突破,皆是承載了當年的那份鬥志與勇氣,華夏雄獅才會傲然東方,神州巨龍才得以騰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