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好看商業,作者|週一圍,編輯|安心
全球消費互聯網來到存量爭奪時代,受全球消費疲軟影響,電商零售行業、智能硬件和在線廣告的大盤增速都在放緩。這決定了其中的玩家們彼此競爭更加激烈,增速放緩成為必然;而他們的第二增長曲線都還有待提升。
剛剛過去的四月,是美國科技股的“黑色四月”,悲觀情緒蔓延。
4月最後一個交易日,亞馬遜一夜暴跌14%。整個4月,它的股價已經跌去23.8%,創下2008年1月大跌25.4%以來最大月度跌幅。
無獨有偶。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價也4月份大跌18%,這是它自2008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個月份。
4月份,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跌幅達到13.3%,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月度跌幅。
這背後,科技巨頭業績拉垮是其中一個關鍵原因。
亞馬遜Q1財報的財報堪稱“全軍覆滅”。這一季,其營收增速低於分析師預期,創下二十年來最低增速。其中線上銷售、訂閲服務和廣告業務營收均不及分析師預期;雲業務增速放緩。Q1經營利潤也不及分析師預期。
Alphabet的營收同比增長23%,其中佔比超8成的廣告業務同比增長22.3%,兩項指標均創五個季度以來最低增速。
曾經的優等生變成了表現不及格的差生,市場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成立於1994年的亞馬遜如今已經28歲,看起來卻像邁入了中年。在這一點上,亞馬遜並不是孤例。
在過去,人們常用FAAMG來代指美股五大科技巨頭——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如今,臉書已經更名為Meta,谷歌也變成了Alphabet。
他們都成功穿越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最老的微軟如今已經47歲,最年輕的Meta也已經年過18。
從今年Q1的財報來看,美國五大科技巨頭紛紛表現出鋭氣不再、增長放緩的症狀。
此外,他們都面臨新的麻煩:員工的工會組織紛紛成立,隊伍不好帶了。工會要代表員工向與他們談判,爭取更好的薪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這意味着,科技巨頭們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一場中年危機正在悄然來臨。
存量時代,越來越漲不動了美國五大科技巨頭主要涉及三個大行業:消費、廣告和企業服務;兩個關鍵詞: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
總的來看,全球消費互聯網都處於存量爭奪時代,受全球消費疲軟影響,電商零售行業、智能硬件和在線廣告的大盤增速都在放緩。
這決定了其中的玩家們彼此競爭更加激烈,加上基數在變大,增速放緩是必然。
據eMarketer的報告,2022年全球電商銷售額預計將首次突破5萬億美元,佔整體零售總額的1/5;2025年,這個數字或將突破7萬億美元。
但從增速來看,將從2020年的26.4%降至2022年的12.2%,到2025年增速將降至個位數——9.2%。
亞馬遜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商零售平台,2021年淨銷售額4698億美元,其中商品銷售額約達2418億美元。2021年,亞馬遜同比增長22%,已經跑贏全球電商大盤16.3%的增速。
今年Q1,亞馬遜增速大跌至7.3%。這是亞馬遜20年來的最低增速。去年同期,亞馬遜實現了44%的增長。
疫情之下的國際供應鏈變得低效而混亂,這嚴重影響了亞馬遜的履約效率,導致其線上零售增長持續放緩,貨運成本大幅提升。
隨着跨境電商新秀SHEIN、Shopify等的崛起,他們在瘋狂與亞馬遜爭食國際市場,再加上俄烏戰爭,亞馬遜的國際業務受到明顯影響,收入下滑。
在業務增長乏力的同時,亞馬遜自身卻處於新的投入期。2020年和2021年,公司在履約人力、場地等方面的投入翻倍,但2021年其零售業務的收入規模相比2019年只增長了65%。
新的投入要帶來新的營收和利潤釋放仍需要時間,再加上疫情和國際宏觀形勢的持續影響,亞馬遜短期內似乎很難在財務和股價上得到明顯的改善。
全球消費疲軟,智能硬件也未能獨善其身。過去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保持個位數增長或者負增長。今年Q1,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滑7%。
相比之下,蘋果的表現超越大盤。今年Q1,蘋果營收973億美元,同比增長8.6%,高於彭博一致預期的940億美元。其中主要得益於iPhone和Mac的拉動,兩者該季度同比增幅分別達5.5%和14.6%。
但總的來看,蘋果這一季營收增速仍在下滑通道,創6個季度以來最低紀錄,也首次跌破兩位數。
這背後,主要是蘋果硬件業務增速下滑,本季度同比增長只有6.6%,為六個季度以來最低,包括iPad和智能穿戴設備本季度表現都低於市場預期。
2022年以來,全球通脹高企,智能手機、PC等電子終端需求疲軟。多家機構下調智手機出貨量預測。
Omdia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智能手機顯示屏需求較2021年實際出貨量下降超過11%。
下一步,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緊張、缺芯以及俄烏衝突也將持續對蘋果業績帶來影響。
蘋果高管預計,受供應鏈短缺和中國工廠關閉等因素影響,二季度可能造成高達80億美元的損失。
疫情反覆導致消費、旅遊等行業受損嚴重,他們保存實力的第一舉措可能就是消減廣告等開支。這抑制了全球在線廣告的增長。
所以,儘管疫情期間人們花在網上衝浪的時間更長了,但是流量激增卻沒有帶來廣告收入的大幅上漲。
據GIR的調研,2021年全球互聯網廣告收入大約2983億美元,預計2028年達到6385億美元,2022—2028期間,年複合增長率12.4%。而2014—2018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5.7%。
Alphabet和Meta長期佔據全球互聯網廣告第一和第二的位置,2021年二者的廣告收入分別達到2094億美元、1149億美元。
儘管如此,隨着在線廣告大盤增長放緩,以及各自基數變大,Alphabet和Meta的廣告業務增速放緩難以避免。
具體來看,2022年Q1,Alphabet營收同比增長23%,其中佔比超8成的廣告業務同比增長22.3%,均創五個季度以來最低增速;廣告業務環去年Q4比下滑10.6%。
廣告是Meta收入的基本盤,目前營收佔比超96%。今年Q1,Meta廣告收入270億美元,同比增長6.1%,低於市場預期的273億美元;環比下滑17%。而其廣告業務增速下滑的態勢已經持續了一年時間。
除了在線廣告大盤增速放緩,競爭加劇也是導致Alphabet和Meta廣告收入增長放緩的一大因素。
全球在線廣告市場幾乎是一個零和遊戲。現在,這個市場的玩家在變多,2021年,亞馬遜、蘋果以及TikTok等新玩家加速廣告業務變現,來勢兇猛。
以TikTok為例,截至去年9月,其全球MAU已經突破10億。總體年輕化的用户羣體更有利於其商業化。
據Insider Intelligence預測,2022年TikTok的廣告收入規模有望達到110億美元, 同比增長近175%。除了廣告,其直播電商業務也在快速變現。
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2021年Q1 ,TikTok平台上消費者支出為8.21億美元,是全球收入最高的非遊戲類應用。
儘管Alphabet和Meta都推出了短視頻流媒體等新產品以應對來自TikTok的競爭,但這個戰鬥很難在短期內結束。
相比之下,微軟是美國五大科技巨頭中表現最穩的一家。一年多來,其季度營收持續保持20%左右的同比增幅。
這與微軟的營收來源有關。微軟目前三大塊業務中,Office為主的“生產力與商業流程”業務和以Azure為核心的智慧雲業務主要是TOB業務,目前合計營收貢獻超過70%。
其中,Azure在Q1收入114.5億美元,同比增長46%。它的營收規模首次超越Office全線業務,成為微軟收入絕對值最高,增速最快的業務。
受益於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產業加速向數字化轉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8-2020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持續上漲,2020年達到32.61萬億美元,佔GDP比重為43.7%。
不過,最近三個季度,微軟的營收增速也處於持續下滑中。微軟面向企業端的辦公SaaS產品Office 365進入雲端化紅利尾聲,收入持續放緩。
而隨着基數變大,Azure本季度的增速也觸及歷史最低水平。以Azure為核心的智慧雲業務是微軟下一步增長的關鍵。
所以,沒有企業的時代,只有時代的企業。在瞬息萬變的科技領域,各領風騷三五年,成敗切換尤其殘酷。這就是時勢的力量。
面對大環境和大趨勢,巨頭們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尋求變化實現增長,或者至少在此消彼長中立於不敗之地。
有待提升的第二增長曲線就像每個中年人都希望做點副業獲得更多收入一樣,巨頭們也在打造新的增長點以獲取持續的增長動力和安全感。
雲業務就是微軟、亞馬遜、谷歌(Alphabet)的新增長希望。
過去一年多時間,微軟Azure、亞馬遜AWS、谷歌雲每個季度仍保持30%-50%的高速增長。
2021全年,AWS 在亞馬遜總營收中佔比13.2%,同時貢獻了55.5%的運營利潤。
以Azure為核心的微軟智能雲去年全年總營收678億美元,營業利潤300億美元,在微軟總營收和總營業利潤中分別佔比36.7%和38.2%。
2021年,谷歌雲收入192.1億美元,營收佔比7.5%,是谷歌收入佔比第二大的單一業務。不過,谷歌雲仍處於虧損狀態,去年營業虧損超31億美元。
總的來看,雲業務在亞馬遜、微軟和Alphabet的營收中佔比仍有待提高,目前還不能充當真正的營收頂樑柱。
在尋求新增長點上,Meta希望走一條雲計算之外的路——Reality Labs,它包含了VR/AR以及元宇宙戰略。
今年Q1,Meta 的Reality Labs 營收6.95 億美元,同比增長30.15%,這部分收入的營收佔比僅為2.6%,離真正的第二增長曲線還有很遠的距離。
蘋果的第二增長點來自互聯網服務。今年Q1,蘋果互聯網服務實現收入198億美元,在總營收中佔比20.4%。
最近幾年,蘋果的服務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今年Q1,隨着蘋果硬件收入放緩,其軟件服務增速也有所下滑,同比增長17.3%,而此前幾個季度的增速都在20%以上。
隊伍不好帶了除了放緩的業績,美國科技巨頭還面臨新的麻煩:工會組織正在風生水起。
4月1日,在紐約斯坦頓島上一個被稱為JFK8的亞馬遜物流倉庫內,亞馬遜員工以55%的支持率,投票決定成立亞馬遜史上第一家工會。
按照美國勞工法律,如果有資質的員工中有超過五成投票同意組建或者加入工會,就可以成立工會,然後上報全美勞資關係委員會批准。
目前,亞馬遜全球的全職和兼職員工超過160萬人,其中約110萬在美國。它在美國是僅次於沃爾瑪的第二大私營僱主。
但多年來,亞馬遜的員工們對公司抱怨不斷,他們對不夠靈活的工作時間、惡劣的工作環境惡劣有諸多不滿。
所以,亞馬遜的藍領員工(包括倉庫員工、快遞員等)一直試圖成立工會,但一直因亞馬遜的阻撓而失敗。
第一個亞馬遜工會的訴求很明確:通過集體談判,為員工們爭取更好的薪酬福利、工作環境和更長的休息時間等。
亞馬遜不是唯一遭遇工會麻煩的美國科技巨頭。
據《華爾街日報》4月初的報道,蘋果公司的零售人員也在加緊行動,試圖組建自己的工會,以獲得更高的薪酬待遇,分享公司的發展成果。
去年1月,谷歌第一個工會——“Alphabet工會”宣告成立。他們《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工會將努力確保工人們瞭解自己的工作在做什麼,獲得合理的工資,同時不必擔心受到虐待、報復和歧視”。
《紐約時報》在去年初的報道中稱,過去幾年來,員工維權行動已席捲硅谷。
《國際金融報》援引美國勞資關係委員會的數據稱,2021年10月—2022年3月,該委員會共收到近1200份尋求工會代表的請願書,同比增長57%,為10年來最高水平。
如果科技行業的工會組織不斷壯大,意味着,科技巨頭們要在人力資源上付出更高的代價,甚至員工管理的效率會因為工會的存在而被拉低,他們再難通過野蠻生長而獲得快速發展。
大雨來臨時,沒有任何一片樹葉能夠倖免。美國科技巨頭的遭遇有什麼是值得中國科技企業借鑑和思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