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用户沉迷“做臉”,樊文花、詩碧曼、絲域們悶聲發財?

下沉用户沉迷“做臉”,樊文花、詩碧曼、絲域們悶聲發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螳螂財經,作者 | 圖霖

沉迷“做臉”的女性們,正在催生一個大市場。

據中國商業聯合會攜手生活服務電商平台美團發佈的《2020中國生活美容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生活美容市場規模約為6373億元,已經突破6000億大關。

但與此同時,美業市場消費不透明、營銷套路多等亂象也屢抓不止,一直存在。

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紛亂的市場現狀之下,以樊文花、詩碧曼、絲域等為代表的美業連鎖品牌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線下實體紛紛受損,“樊文花們”卻逆勢擴張?

2020年的疫情黑天鵝,對於線下行業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然而,在一個個公司破產倒閉消息撲面而來的同時,美業連鎖品牌們卻在逆勢擴張。

傳統品牌在新消費浪潮里正逐漸流於邊緣位置,但是樊文花似乎“擺脱”了這樣的命運。作為已經成立30多年的“老一輩”美容品牌,靠着在下沉市場積累的用户口碑,以及疫情之下的正確決策,成了2020年線下行業中的一匹“黑馬”。

儘管疫情期間,線下門店生意“停擺”,但在創始人的號召下,員工們紛紛在線上展開學習培訓,為門店“復甦”提前做好了準備。據瞭解,樊文花全國4000家門店復工後,到店消費人數暴增329%,全國門店總業績環比增長172%。

面部護理品牌中,同樣迎來“逆勢擴張”的還有專注醫美的美悦薈。

疫情並未阻擋住消費者想要“變美”的熱情。“螳螂財經”查詢到,美悦薈旗下300多家門店的業績,在今年取得了30%的增長。另外其顧客流失率低於3%,老帶新佔比超過80%。在其他行業“冰冷過冬”的情況下,屬實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值得關注的還有頭髮護理品牌。眾所周知,在日益激增的社會壓力下,“禿頭黨”越來越多,相應的,想做他們生意的人也在變多。

過去的美業市場,多是以面部護理、醫美整形、美甲美睫為主流,而現在,頭髮護理品牌們不僅有了自己的聲音,甚至同樣在疫情之下實現了逆勢增長。像是草本養髮品牌詩碧曼,在2020年全國門店數已經超過2000家。

還有同為頭髮護理品牌的絲域,其在過去幾年的新會員轉化率只有18%。然而在2020年間,表現最好的門店,會員轉化率已經達到了58%,實現了近半數的增長。就連表現最差的門店,也能維持在28%左右。

在整個線下行業紛紛受損的大背景下,美業連鎖品牌成了少有的頂住疫情壓力的“幸運兒”。

美業生意緣何能在下沉市場“開花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二線城市,這些美業連鎖品牌在下沉市場的生意也“如魚得水”。

“螳螂財經”查詢到,樊文花在河北目前共有208家門店,除了省會城市石家莊,其在唐山、保定等三四線城市的門店數也並不低。

下沉用户沉迷“做臉”,樊文花、詩碧曼、絲域們悶聲發財?

按照慣常思維,下沉市場的用户不論是對美業的消費需求還是消費能力,都是不及一二線城市的。這些美業生意何以能在下沉市場“開花結果”呢?

首先,從用户方面來看,下沉市場用户雖然消費能力不算高,但他們大多經濟壓力小,空閒時間多,很願意在“做臉”這些美容業務上掏錢。

經濟壓力小的原因多是沒有車貸和房貸的壓力。據58同鎮於2019年發佈的《2019下沉市場用户調研報告》,41.04%的用户有房無貸,58.23%的用户擁有乘用車。這意味着,下沉市場用户的經濟壓力較小,他們具有更高的消費潛力。

在經濟壓力並不大,又有空閒時間的情況下,美業消費在下沉市場就有了“可趁之機”。花一兩個小時在美容院,女性消費者們既打發了時間,還能滿足她們“即時變美”的心理訴求。何樂而不為?

再者,從品牌塑造來看,“中低端產品+高質量服務”足以給予用户“高端品牌”的認知。

在一二線城市的美容院“做臉”,經常單個項目動輒就是上千。這類美容院最大的成本來源於各式各樣的高價美容儀器。換句話説,消費者主要在為這些儀器背後的技術“掏錢”。

但下沉市場的美業連鎖品牌顯然沒將重點放在這個上面,它們的盈利模式更多是“產品+服務”。而從定價上來看,美業連鎖品牌的產品大多定價都不高,並不能稱之為高端品牌。

那麼,在消費者對品牌完全陌生的情況下,怎樣消除消費者心中“沒聽過”“不靠譜”這類顧慮呢?

靠服務。

美容行業尤其看重從業人員的服務態度和質量,它直接關係着消費者的二次進店率。眾所周知,美容院通過“辦卡”建立的“會員羣體”,是為它們貢獻了大部分營收的“關鍵客户”。而服務恰巧是留住他們最關鍵的一環。

下沉市場的用户十分重視“性價比”,產品僅僅價低還不夠,效果還得過得去。而從“即時效果”來看,這些美業連鎖品牌的產品自然難以和美容儀器比擬。但是加上貼心的服務和售後,這個心理差價就能“填補”上了。

最後,從門店體量來看,美業連鎖品牌較傳統美容院要輕,更容易實現快速擴張。

以樊文花為例,其自2013年開始,就將一直以來的傳統美容院改造成了“小而輕”的體驗式門店。消費者只要在門店購買產品,就能免費獲得一次面部護理服務。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滿意,後續也能在其線上店鋪回購產品。

傳統美容院受限於佔地面積廣、美容儀器多而重等條件,想快速擴張,不僅需要花時間精力選址,那些笨重的儀器成本還很高。相較之下,美業連鎖品牌的門店不僅面積小,店內也只需要陳列少量產品和1-2台供體驗的美容椅,開新店並不難。

而這種轉型,不止樊文花在做。皮膚管理品牌“鏡面”也在今年進行了包括縮小門店面積、精簡人員、保留需求旺盛的品項等多項“改革”,以不斷提升門店效率。

長遠來看,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下沉市場的美業市場仍有潛力可挖。而相較“野蠻生長”的小品牌,綜合實力雄厚的連鎖品牌,由於品牌信服力更高,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

“純天然+草本”,面部護理品牌的成功密碼?

從樊文花、詩碧曼這類美容護理類品牌,到百雀羚、佰草集、相宜本草這些日常護膚類品牌,甚至包括正在崛起的新國貨品牌逐本等,似乎都十分偏愛“純天然+草本”這一類名號。

下沉用户沉迷“做臉”,樊文花、詩碧曼、絲域們悶聲發財?

明明市面上同類護膚品已經如此之多,國內的新品牌們不僅“強勢入局”,還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是為何?

“螳螂財經”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從成分來看,“純天然+草本”更容易降低消費者的“嘗試門檻”。

從“神農嘗百草”這類神話故事,到《本草綱目》、《黃帝內經》這些醫學鉅作,自古以來,國人就對於天然植物有着“能治病”、“有營養”等固有的“好印象”。甚至到現在,一些老人在年輕人生病時,還會建議他們選擇中醫而非西醫。

隨着短視頻平台的興起,關於護膚成分的科普視頻已經“氾濫”了。在一批又一批美妝博主對護膚品成分“不遺餘力”地講解下,“成分黨”越來越多。相較於“見效快但可能有副作用”的化學成分,“見效慢但更安全”的天然成分顯然更能吸引這些“成分黨”。

這樣就意味着,包括百雀羚、樊文花以及後來的相宜本草、佰草集等在內的品牌們,由於有“天然成分”做背書,在進入市場以後能夠更快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從而建立品牌認知。

當然,僅憑成分就想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是很難的,還需要恰到好處的營銷將這一優勢廣而告之,才能被消費者看到。

而在營銷這一塊,除了靠長圖營銷成功“翻紅”的 百雀羚,其他品牌顯然也花了不少心思。

以樊文花為例,其在2020年年初,攜手鍾南山醫學基金會,捐贈了價值100萬的修復護理產品以及疫後消費物資的事宜,幫助其獲得了不小的熱度。明星營銷方面,更是請到了佘詩曼、蔡少芬等知名港星為其新品發聲。

在“公益營銷+明星營銷”的組合拳之下,樊文花還得到了央視的點贊。因此,整個品牌聲量和市場認知度都上升很快。

而相較於“老前輩”,逐本作為“後起之秀”則是走上了紅人推廣、主播帶貨等路子。而正是靠着這些鋪天蓋地的宣傳,將“天然成分”作為宣傳賣點的新品牌們也能快速收穫“國貨好物”的稱號。

下沉用户沉迷“做臉”,樊文花、詩碧曼、絲域們悶聲發財?

此外,從價格來看,天然護膚品是絕大多數用户都能消費得起的。當用户基數達到一定比例的時候,他們本身也就成了品牌“行走的廣告機”。

由於這些品牌並非完全無功無過,至少從基礎的保濕來看,是對得起它們的價位的,於是像面膜這類高頻次的護膚品就有了市場。這一點,從這些品牌天貓旗艦店內銷量最好的產品都是面膜,就能看出來。

下沉用户沉迷“做臉”,樊文花、詩碧曼、絲域們悶聲發財?

因此,“純天然+草本”並非這些品牌走向成功的捷徑,它更像是一塊“敲門磚”,用來拉近和用户之間的距離。至於要想獲得成功,下沉市場的清晰定位、與時俱進的營銷手段,仍舊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13 字。

轉載請註明: 下沉用户沉迷“做臉”,樊文花、詩碧曼、絲域們悶聲發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