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建議》: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中國經濟編者按:11月3日,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文簡稱“規劃《建議》”)正式對外發布。 

  規劃《建議》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力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羣體顯著擴大。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此外,還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並分領域闡述了“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明我國未來發展道路 

  據人民日報報道,昨日,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文簡稱“規劃《建議》”)正式對外發布。

  對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規劃《建議》指出,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面,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佈局和研發佈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佈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税收優惠。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加大研發投入,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健全科技倫理體系。促進科技開放合作,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

  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羣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鼓勵企業兼併重組,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發揮經濟增長潛力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推進共同富裕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此次規劃《建議》明確了未來五年“增長潛力充分發揮”,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包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羣體顯著擴大。

  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GDP規模達到990865億元,GDP規模首次逼近100萬億人民幣,經濟總量穩居全球第二。另外,2019年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表示,按照世界銀行、OECD的水平,到2035年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GDP大概在2萬美元左右,在現有水平翻一番,這要求未來15年經濟年均增速在4%左右。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潛在年均增速在5%-5.5%的區間,中央設定目標可能也處於這個階段。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馮煦明表示,根據世界銀行2019年的標準,高收入國家的人均GNI(一個類似GDP的指標)門檻值為12536美元,我國去年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在“十四五”時期大概率能夠超過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水平。

  到2035年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接近或超過葡萄牙、捷克、希臘的人均GDP水平。不過考慮到“大國紅利”的因素,屆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面貌和國家實力將遠遠超過這些國家。另外,基準情形下,中國經濟在“十四五”時期的潛在年均增長率在5.5%-6%之間。

  從具體部署來看,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其內涵非常豐富。

  包括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係協調;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等。

  在擴內需的手段上,既包括全面促進消費,也包括拓展投資空間。

  具體而言,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擴大節假日消費;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衞生、物資儲備等領域短板,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等。

  此外,建議稿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據介紹,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

  規劃《建議》明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羣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羣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税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花長春表示,中國未來要逐漸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應有之義。這意味着,未來產業鏈升級的同時,還需要兼顧中西部落後地區產業發展,打通國內區域產業鏈的配合;與此同時,在社會政策方面,財政可能會更多向中低收入羣體傾斜,以解決包括醫療、養老等問題。在全球普遍放水、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如何縮小貧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階層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等,都是“雙循環”新格局下的重要命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96 字。

轉載請註明: “十四五”規劃《建議》: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