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公募頭部化加劇的另一面:近2000只迷你基金面臨生存壓力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財經

  原標題:公募頭部化加劇的另一面:近2000只迷你基金面臨生存壓力 來源:上海證券報

  海外公募基金行業發展至今,逐漸形成了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我國公募基金行業走過了21年的發展歷程,也出現頭部化的趨勢。

  最新數據顯示,權益基金規模排名前20位的基金管理人佔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後50名公司的權益基金管理規模佔比則不足1%。與此同時,基金規模分化現象也日益突出,在明星基金經理新發基金“爆款”頻出、供不應求的當下,全市場還有近2000只基金(份額合併計算)的規模不足2億元。在行業“馬太效應”之下,這些迷你基金面臨着嚴峻的生存壓力。

  行業“馬太效應”愈演愈烈

  隨着基金賺錢效應日益突出,基金髮行市場持續火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合計募集規模歷史上首次突破2.5萬億元,以目前基金熱銷情況看,全年新基金髮行總規模有望超過3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少權益基金設置了募集上限,市場上仍出現了數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資金湧入某隻產品,導致配售比例較低的情況。比如,陳光明旗下睿遠基金於今年2月發行的第二隻公募產品——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期混合在發售當日吸引了超過1200億元申購資金,配售比例低至4.9%;7月8日,由明星基金經理王宗合掛帥的鵬華匠心精選混合基金單日狂賣1300億元,最終配售比例為21.88%。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34只權益基金的發行規模超過100億元,而這些基金主要為大中型基金公司所有。其中,匯添富基金一家就佔據9只,易方達基金有4只,南方、鵬華基金各有3只,富國、廣發、嘉實、華夏各有2只。

  事實上,資金向頭部基金公司和頭部基金經理聚集的態勢已日趨明顯。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市場“最有錢”的10位主動偏股基金經理,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5843億元,而全部偏股基金總規模約為2.8萬億元。這意味着,數量不到全市場1%的偏股基金經理,管理着全部偏股基金中超五分之一的資產。具體來看,劉格菘、張坤、茅煒、胡昕偉、王宗合等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均超過500億元。

  在公募基金頭部化的背後,一批迷你基金則逐漸被邊緣化,面臨着嚴峻的生存壓力。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市場7132只具可比數據的公募基金中,有1900只基金的管理規模低於2億元,佔比達26.64%,其中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有652只。

  迷你基金遭遇業績難題

  從基金業績來看,不少迷你基金表現不佳。以偏股混合型基金為例,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6日,三季度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31.74%,比該類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低18個百分點以上。

  例如,凱石源三季度末基金規模不足300萬元,凱石源A今年以來收益率只有4.08%,凱石基金旗下另一隻基金凱石淳行業精選也面臨相似的窘境,其最新規模為0.77億元,A類份額今年以來收益率為22.21%。無獨有偶,中郵滬港深精選、東方區域發展等基金規模均不足1000萬元,基金年內收益率都低於7%。

  在滬上一位基金研究員看來,頭部公司以及頭部基金經理的業績相對更好,部分迷你基金長期業績不佳,從而造成惡性循環,資金不斷向頭部集中。

  以易方達基金張坤為例,截至11月6日,他所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易方達中小盤今年以來收益率分別為73.23%、59.55%,上述兩隻基金規模也大幅增長,較今年初合計增加350億元。

  在上述研究員看來,對於權益基金而言,長期優秀的業績是壯大規模最直接的方式。“今年也有一些小微基金因為亮眼的業績表現,規模大幅躍升。例如,廣發高端製造去年底規模只有0.5億元,今年以來收益率超過122%,規模也增長至70多億元。還有農銀匯理新能源主題今年以來收益實現翻倍,基金規模從去年底不足1億元增長至20多億元。”

  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公募基金行業大幅擴容,以及產品同質化嚴重,也是導致迷你基金數量增多的原因。“當前基金數量不斷創新高,目前已經超過7000只,有些產品本身設計落後、定位不清晰,很難被投資者認可。而且新產品不斷髮行,投資者仍存在贖舊買新的行為,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很多小公司的基金髮行尤為艱難,本來規模就很小,在新產品成立打開申贖之後,規模進一步縮水淪落成迷你基金。”

  如今,迷你基金已成為困擾基金公司和行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對迷你基金而言,一旦產品規模過小,且沒有持續、出色的管理業績,產品很容易面臨清盤的風險。在滬上一位基金分析人士看來,管理費不足以支撐公司運營、在營銷上難以獲取資源、無法留住優秀投研人才、影響後續產品申報等,均是迷你基金過多帶來的負面影響。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