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圈裏的“她”人生:70後愛過恨過,80、90後仰慕“基金光環”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經過長達數月的漫長煎熬,她終於打贏了與一家公募基金的官司,要回了她本應該得到的經濟補償和名譽損失。這一天,她終於如釋重負。

兩週前,財聯社記者再次見到了一度深陷“舉報門”的原告方,作為曾是一家子公司的女性總經理,此時的她的心境與前幾年大不相同。“我只想繼續專心做事,不想再過問往事。”她説。

有人星夜赴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里。這個喧囂躁動的基金圈,就像是一個圍城,身兼家庭、職場重任的女性基金人尤為不易,她們每一次的選擇與駐足、辭別與再選擇,都寫滿深情、勵志與傳奇。

這是一組有關基金圈“半邊天”的真實故事合集——70後的“她們”,有人早早離開,也有人堅守至今;80後和90後的“她們”,是仰慕基金光環的一代人,有人生逢其時,也有人彎道超車。

70後的“她們”:愛過恨過,前塵往事盡隨風

“我剛來基金公司時,全行業規模3萬億,幾年過去了,至今仍徘徊在3萬億。”11年前的一天,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女性市場負責人流露出一絲生不逢時的感慨。

2011年的夏秋之交,猶如2022年的當下,資本市場正處於低谷,一向“看天吃飯”的基金圈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淨值回撤、規模縮水、人才流失。彼時,一批不甘心沉淪的職場人,開始謀求轉型。

幾個月後,這位名校法碩專業畢業的70後基金公司市場負責人辭別北京,到南方某大城市重新開啓新的職場人生。自此,她正式告別了曾經愛恨交織的基金圈,重新迴歸她最擅長的律師專業。

與揮師南下、重操舊業的“她”選擇不同,前文提到的另一位“她”,在一家知名基金公司,憑着自己的天賦與勤奮,一路做到了一級部的總監。幾年後,她和兩位合夥人成立了一家公募子公司。

創業之初,她憑藉着女性特有的敏感、細緻與幹練,帶領初創團隊一起開拓市場,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將一個從零起步的公司,做到了大幾百億的規模,可謂風光一時。

然而,好景不長。受政策影響,受資管新規等政策影響,這家她“一磚一瓦”籌建起來的小公司規模開始掉頭向下,也正式在這個時候,她與母公司原實控人之間發生了一些無法調和的矛盾。

幾番努力無果之下,她最終還是將對方告上了法庭。春節後的一天,她發朋友圈稱“春節前收到了法院的判決,大家謂之為完勝,但我卻心理無難受,無法言述心裏的憤怒和悲涼”。

好在,一切都已過去。現在的她,手裏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想再去糾纏曾經的往事與恩怨。就像是一首歌裏所説——“一念間大夢初醒,奈何蒼茫中沒人懂,夢早已是舊夢,前塵往事盡隨風!”

80、90的“她們”:仰慕“基金光環”的一代人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最早出自《周易•繫辭下》的一句話,站在2022年3月初的時間節點,再次回顧過去十多年的基金業變局,更能體會這句古話的深刻寓意。

2011年的夏天,天弘基金一則廣攬電商人才的“英雄帖”,吸引了正思慮轉型一位女記者的駐足,初到天弘的她也曾有過迷茫,直到2013年攜手阿里推出餘額寶後,才讓她慶幸當初的明斷與堅守。

在認識她的很多朋友眼裏,從一位在兩會上橫衝直闖的財經女記者到一家頭部公募合夥人的逆襲經歷,也和餘額寶一樣充滿勵志與傳奇,也再次證明“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

在過去幾年裏,在基金圈的光環映照下,不少80後、90後女性選擇了和她一樣的轉型路徑。有人一路跌跌撞撞擠到頭部公募基金;也有人陰差陽錯地進入了基金圈。

“好久不見,我現在到XX基金了!”不久前,一位幾年前曾面試過的一位90後女生在微信另一端留言。想不到,短短几年時間,她就從一家名不見傳的私募基金就一路跳升到了某頭部公募基金。

在離開一家知名財經媒體後,一位履歷並不算漂亮的85後女性經理人,先是到了一家科技類上市公司做市場,後跳到了一家小基金公司做品牌,兩年後又得一機會進入一家頭部公募基金做渠道。

“無論是基金經理,還是基金公司的高管,金融男都給人一種文質彬彬的印象,相比碼農聚集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前者的企業文化和同事,相處起來都更舒服一些。”提起兩類公司的差異,她如此現身説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6 字。

轉載請註明: 基金圈裏的“她”人生:70後愛過恨過,80、90後仰慕“基金光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