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投出印尼最大IPO:市值2000億
又一巨無霸IPO,來了。
投資界-天天IPO獲悉,今日(4月11日),印度尼西亞最大科技公司GoTo正式在印尼證券交易所IDX掛牌上市。此次IPO發行籌集11億美元,股價為338 盧比,開盤即大漲一度衝破400盧比,市值3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2000億元,這是今年迄今為止亞洲第三大和全球第五大IPO。
GoTo是崛起於印度尼西亞的一家巨無霸,由當地兩家獨角獸——出行和支付巨頭Gojek、最大電商平台Tokopedia合併而成。2009年,印尼版“淘寶”Tokopedia應運而生。一年後,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印尼青年Nadiem Makarim納迪姆·馬卡里姆(下稱:馬卡里姆)創辦了Gojek,從滴滴打摩托發家。在東南亞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下,這兩家平台一路壯大,身後的投資人陣營裏也浮現了一批中國互聯網巨頭的身影——阿里騰訊京東。
2021年5月,Gojek與Tokopedia締造了一場180億美元的史詩級合併,新的控股實體GoTo集團一舉成為印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主營業務為網約車、線上購物及食品配送,一年交易金額達 288億美元,堪稱“滴滴+淘寶+支付寶+美團”的超級集合體。
放眼望去,GoTo的崛起史只是東南亞創投爆發下的一縷縮影,這片冉冉升起的新興市場已經跑出一批獨角獸,也擠滿了中國VC/PE和互聯網公司,他們沿着中國新經濟過去二十年走過的路,試圖在這裏催生和捕捉下一個互聯網巨頭。
兩位年輕人締造印尼最大獨角獸
今天IPO,市值2000億
GoTo長成今天的龐然大物,源於兩位印尼年輕人想要通過互聯網改變家鄉人民生活現狀的初衷。
我們先從Gojek的創始人馬卡里姆説起。出生於1984年,馬卡里姆來自印尼一個顯赫的家族,祖父曾是1949年海牙會議上幫助印尼從荷蘭獨立的代表團成員。在雅加達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習後,馬卡里姆來到新加坡讀書,後來更是遠赴美國深造,順利拿下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的碩士學位。
回到雅加達的馬卡里姆,愈發感到困擾——數百萬輛穿梭而行的摩托車使得街頭總是堵塞嚴重,混亂不堪。“當時迫切需要一種快速的交通服務幫助雅加達人解決此類問題。”與當地摩托車手交談後,他發現,大多數摩托出租車都用許多時間等待顧客的到來,卻很難找到顧客。
這激發了馬卡里姆的創業慾望,他腦中瞬間浮現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印尼建立一個與Uber一樣且具有印尼特色的交通網絡公司,既方便人民生活,也提高摩托車騎手的收入。就這樣,Gojek在2010年應運而生。
十多年來,Gojek從最初僅有20輛摩托車和一個呼叫中心,到2015年上線自己的軟件平台,直至壯大成為今天風靡印尼的超級APP,不僅讓人們在擁擠的雅加達坐上實惠的摩托出租車,還推出來送餐、支付、購物等多元化服務,為當地人民的出行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是印尼家喻户曉的互聯網企業。
Gojek的成長速度堪稱驚人。2016年,Gojek成為印度尼西亞的第一隻獨角獸。訂單量躍升至每天 30萬份。截至2018年,Gojek在包括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在內的所有市場的年化總交易額超過90億美元,總交易量增長1100倍。到2019年,該公司的市值就達到了100億美元,風光無限。
也就是在這一年,馬卡里姆決定棄商從政,離開了一手創辦的Gojek,加入印尼總統內閣。Gojek總裁Andre Soelistyo和聯合創始人Kevin Aluwi擔任聯合首席執行官,以接替馬卡里姆的位置。
Gojek日益壯大的同時,成立於2009年的電商平台Tokopedia也在瘋狂擴張。這家被譽為印尼版“淘寶”的互聯網公司以縮短大城市和小城鎮之間差距的使命,迅速蠶食着印尼電商市場的份額,是當地最受歡迎的網購平台之一,並在2014年收穫來自紅杉資本印度和軟銀願景基金的投資,也是紅杉資本和軟銀所投資的第一家印尼公司。
2021年5月中,風頭正盛的Gojek和Tokopedia宣佈完成超級大合併,交易金額達180億美元,締造了印尼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筆交易。這起合併使得東南亞出現一個集網約車、外賣、物流、電商和在線支付為一體的新巨頭,新組合而成的GoTo一舉成為印尼最大的獨角獸公司。
合併後,這隻巨無霸加速了IPO的步伐。GoTo集團首席執行官Andre Soelistyo曾公開表示:“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最令人興奮的增長市場之一,我們希望我們的首次公開募股能夠向世界展示我們國家和整個東南亞地區存在的巨大機遇。”而今,GoTo如願掛牌印尼證券交易所,創下了該國有史以來最重大的IPO 之一。
融資兇猛,VC/PE陣容豪華
阿里騰訊京東也投了
那麼,GoTo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可以説,那場史詩級的合併造就了今天的龐然大物。Tokopedia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威廉·塔努維賈亞(William Tanuwijaya)曾在一次公開的發佈會上提到:“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就獨自走。就我們自己而言,我們單獨作為Gojek和Tokopedia走得非常快。但下一個十年呢?我們想走得更遠,為了走得更遠,我們一起走。”
官宣合併的5個月後,GoTo公佈了其合併後的第一筆、也是IPO前的最後一筆融資,融資金額達到13億美元,投資方包括了谷歌、騰訊等科技巨頭,以及淡馬錫、阿布扎比投資局、春華資本等來自全球的豪華投資者們的支持。
在此之前,這家巨無霸身後已經彙集了阿里、京東等中國互聯網巨頭,以及紅杉資本印度、黑石、KKR、DST、軟銀、華平投資、眾為資本等在內的知名VC/PE機構,投資方陣容龐大,其中軟銀願景基金和阿里巴巴是其兩大重要股東。
需要説明的是,即使合併後,GoTo依然確保了Gojek和Tokopedia在新的控股公司下繼續作為獨立實體運營。合併後,Gojek的Andre Soelistyo作為GoTo集團首席執行官領導合併後的業務,Tokopedia的Patrick Cao擔任GoTo集團總裁。Kevin Aluwi將繼續擔任Gojek的首席執行官,William Tanuwijaya 將繼續擔任Tokopedia的首席執行官。除集團職責外,Andre還繼續以新品牌GoTo Financial領導支付和金融服務,其中包括GoPay以及集團的商户和金融服務產品。
但毋庸置疑的是,通過合併,一個涵蓋了運輸、電子商務、食品和雜貨配送、物流和履行以及金融服務,且更具規模的服務生態平台得以誕生。公開資料顯示,GoTo已是東南亞地區首個集合電子商務、移動按需服務和金融服務3大應用於一個生態系統的平台。
我們從GoTo官網獲得了一組數據:GoTo彙集了兩個印尼冠軍之優勢,躍居成為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數字消費平台,佔據了大部分消費者家庭支出。具體來看,GoTo為數百萬司機、商家和企業家開啓了新的創收機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集團平台註冊的司機總數超過200萬,坐擁超1100萬商户合作伙伴。
作為覆蓋印尼生活與服務的超級APP,GoTo已經完全滲透到了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中。官方數據顯示,GoTo所組成的服務生態佔印尼GDP的2%,其服務解決了該國近三分之二的家庭消費。
在持續擴大的同時,為本地2.7億消費者以及東南亞其他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提供服務,每月活躍用户數超過1億。這為其帶來了巨大的創收:在2020年,GoTo年交易數量超過18億筆,所產生的總交易價值超過220億美元。到了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的12個月內,這個數字達到了288億美元,營收為10億美元,實力不容小覷。
但即便如此,GoTo仍處於虧損狀態。數據顯示,GoTo在2018—2020年中連續三年虧損,2021年前7個月累計虧損5.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億元)。
中國模式創新出海
VC/PE在東南亞投出互聯網神話
透過GoTo的IPO狂歡,我們看到了東南亞新興市場最令人興奮的故事——這裏正在批量誕生互聯網獨角獸。
2021年12月,早年以“東南亞版滴滴”著稱的Grab通過SPAC方式如願登上了納斯達克,一舉創下當時最大規模的SPAC合併交易,首日市值達3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2000億元。締造Grab這隻超級獨角獸的是一位80後年輕華裔——陳炳耀。祖籍福建安溪縣,陳炳耀出生馬來西亞名門,後來為改變馬來西亞混亂交通而不顧家族反對,毅然創業,
9年間,Grab以馬來西亞為原點,成功擊退了出行巨頭Uber和滴滴的入侵,相繼進入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新加坡等地區,長成了集出行、外賣和移動支付等為一體的超級APP。一路走來,Grab身後投資陣營浩浩蕩蕩,集結了軟銀、祥峯投資、GGV紀源資本、高瓴、鼎暉投資、光速創投、平安創投、阿里、滴滴、豐田等一眾投資方。
江湖人稱“東南亞小騰訊”的Sea也稱霸一方。2009年,來自天津的70後創始人——李小東接手聚美優品掌門人陳歐的公司(一家電子競技對戰平台)並將其改名為Garena,從遊戲開發做到平台型遊戲運營,很快就拿到現象級遊戲《英雄聯盟》在東南亞的代理權,一舉成為東南亞第一大遊戲平台,躋身獨角獸之列。
經過十多年打拼,李小冬藉助“Shopee、Garena、SeaMoney”三大業務,構建起了一座囊括電商、遊戲、金融在內的商業帝國——Sea冬海集團。
這裏有一段小插曲:高瓴也是Sea的投資方之一,幹嘉偉加入高瓴後,還曾被高瓴“借”給Sea,用其在阿里和美團的豐富經驗,幫助Sea實現了快速增長。時至今日,Sea的最新總市值超6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4000億元,44歲的李小東早已實現財富自由。
還有諸如:前OPPO印尼主事人——李傑一手締造的東南亞最強大的快遞黑馬J&T Express極兔速遞,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物流獨角獸Ninja Van拿到了阿里巴巴的投資,新加坡SaaS獨角獸PatSnap身後浮現了騰訊、紅杉中國、順為資本、祥峯資本等中國投資機構的身影,泰國快遞獨角獸Flash Express得到了不二資本、高榕資本、阿里巴巴eWTP基金等中國資金的大力支持;而剛上市的印度尼西亞電商獨角獸Bukalapak,身後站着螞蟻集團和新希望集團......不勝枚舉。
不難發現,這些在新興市場成長起來的獨角獸,或多或少可以看到中國元素,或是借鑑中國模式,或有中國投資人和科技巨頭投資。正如高瓴所提到,這是中國互聯網創新模式的“出海”。
與此同時,由於文化習慣與國內市場接近,加上人口的增長數據和處於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階段,東南亞地區也被稱之為第二個中國市場,Copy from China的模式也在多個海外市場得到驗證。
對此,北京某頭部VC機構投資人表示:“疫情之前,我頻繁到東南亞考察項目,曾在印尼喝過印尼版‘喜茶’‘瑞幸’,還在柬埔寨和越南看見了‘文和友’,也在印尼、新加坡的商場見識到了新一波支付錢包和外賣補貼戰。除了消費以外,新興市場的遊戲和內容支付也將撕開一個很大的缺口。很長一段時間內,模式出海會持續不斷湧現平台型機會。”
這恰好印證了軟銀老闆孫正義那套著名的時間機器理論:利用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的差距,在相對先發的國家發展某項業務,待商業運作成熟之時再將該業務的發展經驗帶入相對後發的國家,拷貝商業成功模式,如同駕駛着時光機器回到了幾年前。
東南亞已然成為熱土,一批中國投資人和互聯網巨頭也紛紛“下南洋”,熱鬧非凡。回想過去20年,中國互聯網的崛起締造了無數創投回報神話,如今這一幕又開始在東南亞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