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説愛你不容易!
“裝藥的袋子有點不一樣了。”在海口市第四人民醫院,市民們最近發現,藥物包裝袋、儲片袋、資料袋等,開始換成了帶有環保標誌的“生物降解”塑料袋。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確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禁用在即,“新華視點”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替換為可降解塑料袋的是少數,多數商家在觀望,等待最終禁用期限的到來。
少部分開始替換,大多數在觀望
記者近日在安徽、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走訪發現,有的大型商超、餐飲企業和醫院開始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紙製品來代替傳統塑料製品,或者通過創新包裝設計減少傳統塑料的使用。
在三亞大東海廣場周邊的一家大型超市裏,記者看到原來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已經下架。“商超、市場裏生鮮類的包裝材料、連卷袋、購物袋月底前全部更換。”一名運營經理介紹,超市已上架部分可降解塑料袋。
“用紙袋拎咖啡、裝漢堡和薯條環保又方便,我們已經逐漸接受了。”合肥市民鮑先生説。在合肥多個商場,記者注意到,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等連鎖餐飲企業已經將打包袋部分或全部替換為紙袋。
不過,由於禁塑限塑的年底最後期限未到,以及使用成本上漲明顯,這種替代還不普遍。
記者近日在福州市的永輝超市黎明店看到,這裏提供的購物袋以不可降解的傳統塑料袋為主,可降解塑料袋只用於打包部分即食食品。由於限塑令對超市內用於分包裝的連卷袋並未有要求,而且超市都是免費提供,不少顧客大量使用這種小塑料袋打包商品,消耗巨大。
在餐飲打包外賣服務方面,記者發現,各平台均有“無需餐具”選項,有的店鋪有餐盒選擇,環保餐盒需要額外收費,但對於外包裝袋目前沒有規定。記者調查發現,一部分店鋪開始使用無紡布袋、紙袋等作為外包裝,但大多數店鋪依然在使用傳統塑料袋。比如,記者點了某披薩外賣,雖然食物包裝都是紙盒、紙袋,但外邊依然套着一個不可降解的大塑料袋。
“這不是還沒到年底嗎?”“傳統塑料製品的存貨還有不少,得先用完再換。”“等期限到了,我們會停止使用不可降解購物袋的。”……不少商家對禁塑限塑持觀望態度。
“訂單量不多,進行可降解塑料替代的商户是少數。”金塑(海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普東直言,公司2020年8月以來生產了可降解膜袋類產品6噸,現在仍處於積壓狀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多地不少場所觀察發現,不少消費者都養成了自備購物袋的習慣。其中,年長者多於年輕人,女性多於男性。有的是拿舊塑料袋重複使用,有的使用無紡布袋、布袋等。“現買塑料袋還要花錢,家裏各種袋子很多,一般都會隨身帶一個。”北京市民張女士説。
用不起,也不夠用
記者採訪發現,價格是影響可降解塑料袋推廣的最主要因素。
據瞭解,目前,超市使用的傳統塑料袋一般中號每個0.2元,大號每個0.3元,而可降解塑料袋每個約1元。
永輝超市福州市鼓樓區後勤品類教練邱琳表示,“可降解塑料袋的價格比傳統塑料袋高約三倍,如果把塑料袋統一換成可降解的,僅連卷袋一項,每個門店每個月就會多支出20萬元。”
杭州農合聯王家弄農貿市場一家水果經營户趙曉娟説:“現在都是免費提供塑料袋,不提供肯定影響生意。我們是小本生意,袋子價格上去會壓縮利潤。”
據記者調查,可降解塑料製品價格高的主要原因在於原材料供不應求。
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雲宣等人的研究數據顯示,從可降解塑料原材料目前的產能來看,實現大規模替代還需要一點時間。2019年,我國的塑料製品產量已高達8184萬噸,而全球聚乳酸的產能只有約28萬噸,其中我國約5萬噸。
海南創佳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蔡連開説,傳統塑料製品的原材料聚丙烯每噸約7000元,而可降解塑料製品的原材料中,完全生物降解的主流材料聚乳酸每噸3萬元以上。
另外,塑料製品使用方便且便宜,替代產品的使用體驗還不能與之相比。廈門市好貓生態文明推廣中心副理事長邱竹佳表示,除價格更高的可降解塑料袋外,其他替代品仍無法給消費者提供足夠便利,紙袋子不能承重,布袋子在衞生方面存在問題,菜籃子體積大不易攜帶。
不少消費者也表示,如果有足夠方便、好用、價格合適的替代品,完全支持不用傳統塑料袋。
倒計時階段,有哪些可以做的?
據記者瞭解,不少企業已開始佈局,部分國內企業貫通了低成本生產聚乳酸原材料的全線技術,最近一兩年開始大規模擴產。
今年8月,安徽豐原集團年產5萬噸聚乳酸項目投產,目前年產30萬噸聚乳酸項目正在建設。為爭取原材料穩定供應,山東正凱新材料、河南中塑新材、江蘇悦達家紡等十多家企業紛紛規劃在該聚乳酸生產基地附近建廠,緊俏程度可見一斑。
“以聚乳酸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產業是國家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鼓勵相關企業擴大產能,解決可降解塑料原材料短缺的問題,同時降低可降解塑料製品的成本。”合肥工業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姚日生説。
也有企業擔心可降解塑料製品的假冒偽劣問題。海南天人降解塑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智功認為,如果監管管不住假冒偽劣的可降解塑料製品,或者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繼續大範圍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企業就難以生存。
“管得住正規廠,管不住小作坊;管得住大超市,管不住小賣部。”一直以來,小作坊、菜市場、小商鋪等是限塑令執行的難點。
海口市愛藍環境保護服務中心總幹事徐華等人建議,在可降解塑料製品短期內難以降價的情況下,政府部門可以使用價格補貼等方式適當降低商户和消費者的壓力。同時,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對違規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行為進行查處,以保證禁塑限塑相關政策落實。
數據顯示,在2008年限塑令頒佈前,我國每天買菜要用掉10億個塑料袋,其他各類塑料袋20多億個,相當於每人每天至少要用掉兩個。限塑令實施7年後,相關部門統計發現,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了2/3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但是,僅2016年,幾大外賣平台一年至少消耗70多億個塑料包裝袋。
業內人士表示,限塑令的目的是減少塑料垃圾污染,核心是實現塑料垃圾減量。一方面相關場所應嚴格落實限塑規定,另一方面,消費者更容易做到的是增加循環使用次數,一個塑料袋多次重複使用,日常使用量必然會減少。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董雪、陳凱姿、魏一駿、吳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