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市場再迎週期性上漲
大宗商品市場再迎週期性上漲
經濟日報記者 蔣華棟
美國自動數據處理公司(ADP)5月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私營部門4月就業人數環比增加74.2萬,創2020年9月份以來最大環比增幅。圖為美國首都華盛頓街頭。 沈 霆攝(新華社發)
近來,大宗商品市場持續高温,基本金屬、農產品的價格不斷觸及歷史高位,原油價格也開始逐步恢復。然而,投資者仍然更願意將這一增長定義為“週期性上漲”,而非“超級週期”。全球經濟的重啓和復甦為大宗商品市場提供了巨大的需求,但同時大宗商品市場供給普遍偏緊,如果未來出現偏向熊市的催化因素,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可能出現大規模震盪。
近來,持續高温的大宗商品市場可謂提前進入了夏季。基本金屬、農產品的價格不斷觸及歷史高位,原油價格也開始逐步恢復。5月11日,湯森路透CRB指數雖較此前有所微降,但是仍處於206的高位,不僅較年初上漲了23.1%,更是較52周內的最低水平上漲71.47%。然而,投資者仍然更願意將這一增長定義為“週期性上漲”,而非“超級週期”。
需求旺盛推升市場熱度
在基礎金屬方面,銅價已經超出了2011年的歷史高位,並仍在不斷拉大距離,鐵礦石價格在超過200美元/噸之後一度上探至226美元/噸。在能源方面,布倫特原油正在努力突破70美元/桶。在農產品方面,美國玉米、蔗糖期貨價格分別正在突破2013年和2017年以來的歷史峯值。
無疑,全球經濟的重啓和復甦為大宗商品市場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多數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先行復蘇是基礎金屬市場火熱的關鍵;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大規模投資大力推動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美國和歐洲疫苗注射和疫情防控的向好態勢進一步刺激了全球需求的恢復。值得關注的是,在發達經濟體需求復甦和美國基建基礎支撐大宗商品市場的同時,全球下游行業普遍處於低庫存狀態,其在農產品和基礎金屬市場的補庫存進程也再次支撐了大宗商品市場的上揚態勢。
全球產業轉型是本輪大宗商品市場變化的又一支撐。伴隨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公佈碳達峯和碳中和目標,未來新能源領域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高峯。新能源基礎設施、清潔能源運輸等轉型投資將帶來大宗商品,尤其是基礎金屬的需求增加。
供給因素影響可持續性
在需求火熱的同時,大宗商品市場供給普遍偏緊。在基礎金屬市場,投資者越來越擔憂拉美疫情的發展,尤其是智利疫情的管控對全球銅礦供給的衝擊。與此同時,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加強對於清潔綠色發展的關注力度,這也影響全球鐵礦石、鋁礦的市場供給。在農產品領域,南美地區的乾旱正在引發投資者的關注,尤其是擔憂巴西未來玉米產量受衝擊;歐洲地區的疫情和極端天氣也造成投資者對蔗糖後續市場供給的擔憂。
然而,供給因素也是投資者擔憂本輪大宗商品市場熱度可持續性的關鍵。以銅礦為例,分析認為,伴隨下半年供給的逐步改善,尤其是相關國家疫情管控成效的顯現,市場緊供應的態勢將有所改觀,甚至可能在2022年面臨供過於求的態勢。
以玉米為例,玉米價格處於歷史高位之時正值美國播種季。投資者分析認為,受價格因素影響,美國玉米種植規模可能在今年和明年顯著提升,這將有助於緩解當前市場的供應緊張,並促使價格從高位回落。
原油市場看漲增幅受限
今年一季度,由於各國推進疫苗接種計劃和去庫存影響,原油價格節節攀升,布倫特原油甚至曾突破70美元/桶大關。投資者認為伴隨各國逐漸解除封鎖措施,原油需求可能在下半年進一步提升。花旗銀行認為,在全球需求持續恢復的背景下,原油庫存或進一步降低,對布倫特原油價格整體保持樂觀看法,預計可能達到每桶70美元上方。
然而,其他投資者認為,原油市場短期仍面臨價格下行風險。在供給層面,OPEC+計劃在未來三個月內逐步縮減減產幅度,同時伊朗正在持續提升產能,OPEC+的增產規模與幅度很有可能根據油價的增長態勢不斷調整,進而在供給層面對油價形成新的限制和制約;在需求層面,全球第三大原油進口國印度當前國內疫情快速蔓延,造成各方對原油市場需求動力不足的擔憂。
再通脹交易或迎來拐點
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近期大宗商品市場的火爆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再通脹交易。從美聯儲表態上看,美國超寬鬆貨幣政策很有可能與一定程度的經濟過熱或者通脹超預期同步運行一段時間。然而,鑑於當前美國經濟增速、就業數據和通脹預測情況,部分投資者認為美聯儲可能很快調整貨幣政策表述。近期,部分地區聯儲主席的表述正在印證上述判斷。甚至有部分投資者認為,美聯儲最早可能在8月份的傑克遜霍爾央行會議上釋放更為複雜的信號,為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鋪路。
正是基於對拐點的預判,目前在銅礦市場上的所謂“聰明錢”正在逐步削減銅的倉位。在黃金市場上,曾經創紀錄的黃金ETF資金流入轉為自2016年四季度以來的最快淨流出。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從當前全球市場中其他大宗商品的倉位情況來看,部分大宗商品市場的多頭過於集中,尤以玉米最為突出。其潛在的風險在於,如果未來出現偏向熊市的催化因素,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可能出現大規模震盪。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