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高管變動成“潮”:年內159名高管變動,有的績而優則仕,有的黯然離開,中小基金需要人才保衞戰
財聯社(北京 記者 黎旅嘉)訊,公募基金的高管今年以來變動頻繁。
上週六兩家基金公司公佈了高級管理人員變更的公告,分別是信達澳銀基金新任公司副總經理馮明遠,任職時間為6月18日;中融基金公司副總經理羅傑由於個人原因離任,離任時間為6月17日。
數據顯示,截至6月23日,今年以來,共有75家基金管理人出現高管變更,累計變更人數達159人。具體來看,年內已有15家基金公司先後變更董事長一職,涉及新任和離任共32人。與此同時,還有24家和43家基金公司出現總經理和副總經理變更,分別涉及49人和61人。
有業內人士認為,行業內高管變更的原因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其中,高管主動變更體現為個人為謀求更好的發展,如“奔私”等;而被動變更則可以體現為業績考核不佳,被股東解聘等。與此同時,自去年以來,越來越多優秀基金經理也被提拔成為高管,這也體現出在行業競爭加大背景下基金公司的惜才、愛才、留才。
基金經理“績優則仕”已成趨勢
6月18日晚間,信達澳銀基金髮布公告稱,任命馮明遠為公司副總經理,分管權益投資業務。這一變更事項,已經由公司第五屆董事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並已按規定向相關監管機構備案。
公開資料顯示,信達澳銀基金馮明遠,其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曾就職於證券公司綜合研究所,任行業研究員。2014年1月加入信達澳銀基金公司,歷任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權益投資總部副總監、聯席投資總監,2021年6月起任副總經理,分管權益投資業務。
作為信達澳銀基金的“投研頭牌”,馮明遠因代表作信達澳銀新能源產業而廣為人知。從2016年10月19 日馮明遠接管該基金至今,實現了281.41%的任職回報,曾獲得2017-2019年三年期主動管理公募業績冠軍。
除了業績好,“帶貨”能力也強。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管理總規模只有443.82億元的信達澳銀,馮明遠一人就貢獻200.53億元的流量。不過,馮明遠身上的擔子並不輕,管理的產品數量多達9只,已經逼近監管規定的10只上限。
不難發現,“投而優則仕”已日漸成為公募行業主流趨勢。自去年以來,已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被提拔為公司高管。
去年6月,易方達發佈公告稱,任命張坤為副總經理。2020年類似的情況還有融通基金鄒曦、博道基金史偉、圓信永豐基金範妍、長安基金徐小勇等。
今年4月9日,華夏基金髮布公告稱,鄭煜、孫彬自4月7日起擔任公司副總經理,蔡向陽擔任公司高級管理人員。5月20日,前海開源公告稱,邱傑、曲楊升任前海開源基金副總經理。
除上述提及的基金經理外,公募行業近年來還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被提拔為公司高管。比如鵬華基金的王宗合、梁浩;景順長城基金的劉彥春;平安基金的李化松;富國基金的朱少醒;南方基金的史博;睿遠基金的傅鵬博;興全基金的董承非等。
對此,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分析師劉亦千認為,在國內,各行各業都遵循“績而優則仕”的規律,資產管理行業也是這樣。績優基金經理晉升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等高管職業,能夠滿足他們自身得到更多尊重的需求,也是基金公司的一種人才激勵方式,因為更高的級別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待遇,而且部分高管崗位並不一定需要執行管理職能,更多是對績優基金經理一種單純的獎勵和榮譽。
中小基金公司經營壓力加大
相比於馮明遠的“高升”,同日中融基金也發佈高級管理人員變更的公告,副總經理羅傑因個人原因離任,離任日期2021年6月17日。
根據公開資料,羅傑2020年11月16日出任公司的副總經理,於今年6月17日起正式離任該職位,時間剛滿半年。
數據顯示,中融基金成立於2013年5月。截至6月23日,公司資產規模(全部)1218.93億元,排名39/145;資產規模(非貨幣)722.59億元,排名47/145;旗下基金數67只,排名43/145。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資產規模為1130.68億元,相比上季度同比下滑4.69%。此外,截至目前,中融基金旗下有14只基金最新規模不足5000萬元,面臨清盤危機。
就在羅傑離任中融基金前,6月12日,還有3家公募基金公司也發佈了高管變更公告,涉及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其中,惠升基金公司公告稱,原公司董事長蔣寧因個人原因離任,董事長職位將由萬躍楠擔任。萬躍楠在今年4月之前曾在另一家公募長安基金公司擔任董事長。紅塔紅土發佈公告表示,原公司總經理饒雄因工作調整離任總經理,總經理職位將由該基金公司董事長李凌代任。中信建投基金公司也發佈高級管理人員的變更公告,聘任方俊才擔任公司的副總經理。
不難發現,隨着公募基金行業“馬太效應”的加劇,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由於經營壓力加大,公司高管變動更為頻繁,不少總經理任職時間也在縮短。
進一步來看,在公募行業大發展背景下,資金向頭部基金公司和頭部基金經理聚攏已是不爭的事實,行業“二八格局”進一步顯化。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隨着公募基金行業競爭越發激烈,預計行業人事變動以後會越來越多,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
人才行業流動現新特徵
事實上,基金公司高管變更頻繁這一現象並非在近期才出現。
數據顯示,截至6月23日,今年以來,共有75家基金管理人出現高管變更,累計變更人數達159人。具體來看,年內已有15家基金公司先後變更董事長一職,涉及新任和離任共32人。與此同時,還有24家和43家基金公司出現總經理和副總經理變更,分別涉及49人和61人。
從近來披露的相關公告中不難看出,主要與個人原因或工作變動有關。此前,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就表示,行業內高管變更的原因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其中,高管主動變更體現為個人為謀求更好的發展,如“奔私”等;而被動變更則可以體現為業績考核不佳,被股東解聘等。
而從高管“奔私”來看,6月11日一家名為“上海匯萬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剛剛備案成功。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正是原國元證券副總裁、原長盛基金董事長陳平。而該基金的總經理和投資業務負責人則是原國投瑞銀基金副總經理儲誠忠。這也意味着,兩位公募基金行業的老兵將一起創業。
當然,公募基金高管“奔私”已不是新鮮事了,去年原東方紅資管副總經理林鵬、原富國基金明星基金經理於洋等也紛紛轉戰私募,也一度引發行業熱議。
不過,“奔私”當前已不再是很多公募老兵的唯一甚至第一選擇。雖然今年以來公募人才流動也頻繁,但離任高管和一些明星基金經理仍然會選擇留在公募行業,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側面體現了當前公募發展勢頭的持續向好。而在基金行業快速發展的當下,提拔優秀基金經理為高管已成為基金公司惜才、愛才、留才的標誌性動作。畢竟,“績而優則仕”是公司對基金經理投資成績的一種肯定,也是行之有效的激勵方式,對於基金經理而言更是能夠滿足個人訴求的職業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