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萬億元新發規模、1300餘隻新基金成立……這些數據映射出公募基金大年裏的豐收和喜悦。
幾家歡喜幾家愁。在整體管理規模邁上新台階、頭部基金公司規模擴張的同時,位於尾部的小公司們正在苦苦掙扎。公募基金行業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加強,“A面”光鮮靚麗,“B面”則藏着苦楚與艱難。
“爆款”鼎力支持
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來,已有1376只基金(份額合併計算)先後成立,累計新發規模約為3.09萬億元。如此新發規模背後是眾多“爆款”的鼎力支持。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年內成立的首募規模突破100億元的公募基金共計40只,合計募資規模6150.9億元,在新發基金髮行總規模的佔比超過20%。
對比過去十年公募市場的百億元級新發基金數量:2019年為27只、2018年為14只、2017年為8只、2016年為12只、2015年為20只、2014年為5只、2013年為3只、2012年為13只、2011年無、2010年為3只。
爆款基金背後是基金公司的核心資產——知名基金經理強大的市場號召力。2020年是發行大年,也同樣是“造星”大年。從年頭至年尾,明星基金經理頻頻刷新“百億俱樂部”名單,而五百億以上級別的行業翹楚人數也在增加。
在某大型公募策略分析師看來,上述現象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市場行情,這是百億級基金經理誕生最主要的“基本面”,自2019年以來的結構性行情,彰顯了公募基金的主動管理能力,賺錢效應吸引了更多資金;二是明星效應,公募基金行業非常透明,業績表現一目瞭然,非常直觀,一些績優基金經理具有較高的市場號召力,自然吸引了一眾粉絲投票;三是客户需求的暴發,隨着銀行理財產品等無風險收益產品的收益率不斷創新低,其它投資渠道並不成熟,包括個人以及機構都會增加權益資產配置。
頭部效應顯現
在爆款基金頻現的浪潮中,不少基金公司規模水漲船高。天天基金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共有44家基金公司成功搭上“千億規模”巨輪,合計管理規模達16萬億元,總規模佔全行業的八成。換句話説,公募基金領域30%的公司囊括了80%的資金規模,馬太效應愈發明顯。
一家頭部基金公司工作人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隨着國家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資本市場也在逐步完善,市場更加有效且好公司越來越多,能夠承載大規模基金的標的也將更多。大規模基金的管理,不僅體現着基金經理個人的能力,更是一家公司綜合實力的體現,需要投研團隊的系統支持,只有公司綜合實力得到提升,才能為大規模基金的管理提供智力、資源、人才等方面的支撐。”
中小機構發展受阻
對比熱火朝天的發行盛宴,數據統計,2020年以來共有20家公募機構旗下多達24只公募基金出現發行失敗的情況。除了新基金髮行受阻外,部分存量債券基金也面臨着加速清盤的窘境。截至目前,年內已有42只債券基金清盤,原因大多是不再滿足基金存續條件而觸發合同終止條款。
事實上,在基金“頭部化”效應顯著的當下,中小型機構的發展道路越發艱難。尤其在市場以“贖舊買新”模式的存量競爭中,沒有新產品發售會導致存量產品的份額被持續贖回,使得基金公司整體管理規模持續縮水。
業內人士表示,在基金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頭部基金公司更容易吸引投資者關注,而且會為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可信度和安全感。由於多數投資者注重基金公司實力與品牌效應,因此,明星基金產品更具有競爭力,促使公募自身更容易聚集流量與資金優勢,從而實現競爭力的不斷提升。“現在,渠道方面想要新發一隻產品,會針對基金公司的口碑、品牌效應、彼此的合作程度來進行考量,往往深度合作的基金公司更有可能得到渠道的幫助。而大公司往往會因為新發基金多和渠道間溝通交流更加順利,加上知名基金經理多,因此發行效果更好。”
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來,已有1376只基金(份額合併計算)先後成立,累計新發規模約為3.09萬億元。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