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 開拓國際新空間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 2021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如何培育和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人民政協報》26日引述多位全國政協委員的觀點建議,指出在多渠道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同時,應開拓國際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新增長點。
2015年以來,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穩定在60%左右,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年中國消費增速降低,拉低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當前,消費恢復依然滯後於生產。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分析,消費恢復滯後,除受疫情衝擊的影響外,還存在深層次因素:一是家庭負債上升較快,對消費的擠出效應明顯;二是收入差距擴大,消費傾向較強的低收入羣體消費能力有所下降。
為此,王一鳴建議把擴大消費作為宏觀調控和需求側管理的重點,研究出台促進消費的一攬子政策。他表示,短期來看,一是要穩定大宗消費;二是要順應“90後”“00後”逐步成為消費主力軍的趨勢,鼓勵發展新型消費業態;三是控制好高房價和居民部門高槓杆,避免對消費形成擠出效應。
“‘90後’是消費的主力軍,也是購房的主力軍,如果每月房貸壓力很大,就會對消費形成擠出效應。”王一鳴補充。
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剛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中國經濟仍存在有待釋放的巨大需求。
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表示,經測算,人口結構大致不變的假設下,若能用15年的時間,通過經濟地理再佈局,使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人均GDP之比(不含直轄市)從2.6下降到1.57(美國當前收入差距水平),中國經濟每年人均GDP增速將提高0.9%。
他建議,應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解決制度性障礙,推動經濟地理的再佈局,從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中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
2020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署,中國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房愛卿指出,目前中國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9個自貿協定,但與國際高標準自貿協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對此,房愛卿建議,在積極支持參與世貿組織改革的同時,也應分類研究中國與各大區域國別經貿發展潛力、達成自貿協定的可行性,統籌謀劃自貿區網絡佈局,構建面向全球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