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沒資源、沒團隊、沒商業模式,我們該怎麼創業成功?
説起創業,很多人都是滿腹牢騷,因為有的人會抱怨自己沒有錢,也有人抱怨自己沒有資源。總之,他們會為自己沒有創業成功找出各種藉口。
可是提起朱元璋的“創業史”呢?大家都會用“開局一個碗,裝備全靠打”來形容。目前為止,應該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家的創業難度比朱元璋還要大的吧?
如果朱元璋一開始就抱怨自己什麼都沒有,那麼也就不會有後面的明朝的這一回事了。
同理,馬雲曾表示,錢是最容易得到的東西,如果自己一開始就有錢,那麼就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很多人為什麼要去創業呢?大多還是萬般無奈去創業的。如果人人都有王思聰的條件,天台你享受豈不是最好?誰還願意苦哈哈創業呢?
對於很多創業者而言,創業初期就是會面對沒錢、沒資源、沒團隊、沒商業模式的窘境,這些都是我們需要一一解決的問題。沒有必要因為我們什麼都沒有,就抱怨,畢竟抱怨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那些什麼都有的富二代也不一定就能創業成功,否則這個世界的財富豈不是會被幾大家族給壟斷啊?
什麼都沒有,有什麼都沒有的創業方法,只要按照這個思路來做,所有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第一、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在媒體的狂轟濫炸之下,我們可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只用了兩三年時間就成為了某個領域裏的第一名,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晉升為獨角獸企業。任何一個創業者看到這樣的企業,內心難免也會心癢癢,想要把這些公司當成目標,自己也想用幾年時間來打造出一個不一樣的獨角獸。
可是現實哪有那麼順利?我們能在3年之內沒有關掉公司就已經是勝利了。那些明星創業者就像是買彩票中大獎的人,這些人我們也只能在新聞裏看看,我們身邊根本就找不到。我們可能是那些從來都沒有中過獎的人,也有可能我們運氣還不錯,中過一些小獎。那些頂級大獎真的離我們很遙遠。
我們不能期望自己也擁有中大獎的運氣,畢竟這太不現實了。我們創業的第一步就是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是我們勝出的一個重要品質。
那些曾經在兩三年內就快速成功的企業也不一定就能笑到最後,例如:OFO小黃車,曾經融資超過了100億元,絕對是明星企業中的明星企業,結果最後還是落敗而逃。
如果當時我們也是做共享單車的,而且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那麼我們可能會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現實可能會比我們預計的情況要好,這會不斷給我們帶來好的暗示。可是假設我們一開始預期成功時間很短,但是我們在努力了之後,依然沒有結果,此時就會很焦慮。也許前者公司跟後者公司的進度是一樣的,只不過創業者的心態不一樣,創業者表現出來的狀態也會大不一樣。
第二、最小化啓動。我們喜歡將一個產品跑通一個模式之後稱為“從0到1”。可是在產品完成從0到1之前,要先從0走到0.1。
這個0.1是什麼呢?它就是指我們最原始的產品。很多人創業總是想要等天時地利人和全都集齊之後再去創業,可現實是我們很難等到這樣的時刻。特別是在某些特殊的行業,所有人都在用速度説話,這個時間等不到我們把產品打磨到完美再來面世。我們需要將產品原型做出來之後就來測試市場。行還是不行?這個時候是可以看出來一點的。
如果1.0版本的產品根本無法引起人們的興趣,即使我們再怎麼打磨,到了2.0依然會很難賣。為了最大程度降低公司的試錯成本,那麼最小化啓動就是必要的步驟。
只有這一步走對了,我們才能繼續往下走。如果不對,我們就要及時調整方向。
第三、起點不重要,加速度才重要。創業過程中,比的不是誰的起始速度有多大,而是誰的加速度更快。舉個例子:假設一輛車的初始速度是100公里/小時,加速度是10公里/小時。另外一輛車的起始速度是0,但是加速度是50公里/小時,請問三個小時後,哪一輛車的速度更快呢?
毫無疑問,第一輛車三小時後的速度是130公里/小時,而第二輛車的起始速度雖然是0,但是它的加速度太快了,三個小時後的速度就達到了150公里/小時。
這也説明加速度的重要程度要遠遠超過那些起始速度高的企業。我們在創業的時候,很多競爭對手都比我們起點高,但是隻要我們進步速度比他們快,那麼我們也早晚會超過他們。
第四、撞了南牆要回頭。我們國家比較崇尚那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行為,其實我更喜歡的是撞了南牆要回頭的人,因為當我們通過某種方法走不通的時候,這説明我們在某方面是完全不對的,繼續走下去,只會越錯越多。如果可以及時調整方向,尋找其他的可能,或許可以讓我們更接近成功。撞南牆不是本事,承認自己撞南牆是錯誤行為才是本事。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顛覆式創新與新商業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業的世界裏,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顛覆出局的企業,現在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顛覆與重構”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闆,如果顛覆與重構能力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創新力,哪有想象力;沒有想象力,何來競爭力;要想破局突圍,必須顛覆原有商業模式,重構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