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6月24日,富維薄膜(FFHL.US)發佈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報告。
財報中提到,由於我國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市場激烈競爭且產品供過於求,導致公司一季度淨利潤大幅下滑46%,並且該狀況在今年剩餘時間內很難改善,另外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很難有效及時掌控其產品價格,因此未來公司可能會出現虧損。
財報披露後,富維薄膜股價立馬來了個“三連跌”,後續股價也從區間最高的每股6.46美元跌至最低4.55美元,跌幅達到29.6%。
不過,一個月之後,市場風向立馬出現了轉變。7月18日和19日,富維薄膜分別大漲16.10%和22.81%,在中概股中脱穎而出。
上漲的原因則是,富維薄膜將被百家雲以SPAC形式借殼上市。
新規已至,SPAC熱度不減
SPAC,全稱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併購公司”。這一上市途徑對很多人來説可能比較陌生,但在海外,這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一種上市模式。尤其近年來,可以説火遍華爾街。
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資本市場共有248家SPAC上市,總共籌資800億美元,佔據全年美股IPO的半壁江山。進入2021年,美國SPAC市場更是在不到3個月時間就打破了上年全年紀錄,實現超過100筆SPAC交易。
在美國市場的帶動下,2021年8月,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宣佈進一步放寬SPAC在倫敦的上市條款;同年9月2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推出SPAC上市機制;9月17日,香港聯交所關於推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徵詢市場意見。全球市場掀起一股SPAC融資潮。
不過這場熱潮也受到來自美國SEC的監管壓力。據智通財經APP瞭解,2022年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佈了針對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簡稱SPAC)的新法規,引起SPAC市場一系列波動。
在長達372頁的SPAC新規草案中,SEC強調了加強對SPAC各類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審查要求。草案提到,在過去兩年中,美國證券市場經歷了SPAC上市交易數量的歷史性激增,SPAC上市交易在2021年籌集了超過1600億美元;2020年與2021年,有超過一半的上市交易是通過SPAC形式進行的。
雖然SPAC的基本結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已存在,但近年來的風潮卻引發了市場專家對SPAC結構的擔憂。一些專家認為,SPAC保薦人補償的金額和其他成本可能會導致對SPAC股東的稀釋效應;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對比其他傳統IPO企業,SPAC上市公司的投資者回報率相對較低。
所以,在3月出具的新規中,SEC要求加強SPAC首次公開發行及後續交易中的披露要求及投資者保護。提高SPAC整個交易流程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完整性、清晰度和可比性,並通過提供投資者保護來增強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提升市場運作效率。
雖然市場對新規的頒佈頗有微詞,但整體而言,SPAC熱度依舊。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今年6月,美國資本市場上,共有3家SPAC公司完成上市,9家已宣佈合併的SPAC完成合並交易,11家SPAC公司與標的公司宣佈合併。而今年上半年,已有70家SPAC公司完成了上市,募資規模約120億美元。
目前,今年共有49家SPAC公司完成了企業合併,7家SPAC公司宣佈清算。另外還有592家SPAC公司正在尋找併購對象,114家SPAC公司已經和潛在標的公司達成合並協議。
通常來説,SPAC需要一個乾淨的殼,也就是不存在固有業務、債務等問題,單純只有現金、沒有業務的純殼公司。
而對於投資標的而言,相比傳統IPO的估值與定價要結合投資者會議、路演、過往融資記錄和實際發行情形來綜合確定,也會受到股票發行窗口期和市場波動的影響。但在SPAC模式下,標的企業的估值,以及合併後公司賬上保留的現金數,都可以由合併雙方在協議中約定,這可以提前鎖定融資額。因此,基於確定性的投資策略,帶來了投資標的的高估值。
從國內通過SPAC上市的企業來看,行業主要分佈在TMT、醫療、教育、金融和汽車等。這些新型科技公司及其商業模式,在使用傳統的相對估值方法時,缺乏足夠的市場參考來進行對比。投資人往往樂於按其市場前景給予更高估值。當SPAC在一級市場尋找到合適標的,並給予了這些企業極高的估值,二級市場的溢價也會水漲船高。
由此來看,此次百家雲和富維薄膜的SPAC上市合作似乎算得上是近期美股SPAC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
一家SaaS公司與一個“乾淨的殼”
正如上文提到,通過SPAC形式上市,關鍵的一步便是找到一個符合監管要求,且不存在固有業務、債務問題的“乾淨的殼”。由此來看,富維薄膜資質尚可。
富維薄膜2006年登陸美股市場,是國內首家登陸納斯達克市場的BOPET薄膜第一股。
根據富維薄膜發佈的2022年Q1季度財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3億元,同比增長1.5%;同期歸母淨利潤為1711萬元,較上年同期的3137萬元下降了45.6%。
從收入結構來看,Q1季度,富維薄膜特種薄膜收入佔比達到69.8%;衝壓轉移薄膜收入佔比則為21.4%,剩下約10%的收入則來自於印刷薄膜、金屬化薄膜及其他應用的基礎薄膜。
不難看到,特種薄膜是富維薄膜主要收入來源,2022年Q1季度,公司的特種膜實現收入7190萬元,其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也從2021年同期的63.9%上升至2022年同期的69.8%。
但核心產品收入提升對公司業績並沒有足夠的正向影響。對於第一季度業績下降的原因,富維薄膜在財報中解釋稱,今年一季度,國內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市場激烈競爭且產品供過於求,而且這種狀況在今年剩餘時間內很難改善。此外,由於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很難有效及時掌控其產品價格,因此未來該公司可能會出現虧損。
從財報來看,富維薄膜面臨的困境並不主要在於自身,而在於客觀市場環境,具體體現在國內聚酯薄膜產能過剩。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聚酯薄膜產量達276萬噸,產能預計在450萬噸左右。而2020年聚酯薄膜需求量僅為265.20萬噸。產能過剩導致導致近年來國內聚酯薄膜整體價格出現較大下滑。
並且,在此前的年報中,富維薄膜還提到,隨着國內加強節能減排,公司因大量使用電力和天然氣而將收到影響,其中包括由此帶來的成本增加。這一現象在Q1季度還在延續。數據顯示,Q1季度,公司銷售成本達到7296.3萬元,同比增長21.7%。這也導致公司當期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41.8%跌至29.3%。
除此之外,富維薄膜債務和現金狀況良好。Q1季度,公司短期借款為6500萬元,流動負債合計1.41億元,公司當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61億元,且當期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為1398.4萬元。目前公司市值僅為2197.91萬美元。
可見,公司市值小、擁有穩定的現金流且無短期債務風險。這也正是其成為“乾淨的殼”的主要原因。
而這次選擇富維薄膜的則是一家對標Zoom和Twilio的音視頻SaaS服務企業百家雲。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百家雲2014年作為在線教育機構跟誰學(高途)的附屬部門成立,主要負責視頻直播業務,2017年從跟誰學拆分出來獨立運作。
成立初期,百家雲主打音視頻SaaS服務,服務對象以中小型客户為主,並主要集中在教育賽道。後期百家雲藉助產品力進行全行業快速擴張,服務範圍逐漸往汽車、金融、醫療、電銷等行業延伸。目前該公司產品主要分為四大板塊:視頻SaaS/PaaS業務、視頻雲產品和軟件、視頻AI和系統解決方案,以及應用於音視頻領域的智能硬件。
去年7月,百家雲宣佈獲得數億元的C輪融資,投資方為行知資本。本輪融資完成後,百家雲估值超30億元。
根據此次合併協議,富維薄膜將以協議簽署前30天收盤均價作為定價,增發5.2億美元的股份,吸收合併百家雲公司所有的資產和業務。合併預計最快於今年下半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