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灣區)新起點,新機遇——港澳台同胞盼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新華社深圳12月1日電(記者王豐)在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之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持續深化。不少港澳台同胞表示,希望能更好融入大灣區發展,尋得人生髮展新機遇。

  香港青年麥騫譽與校友共同創辦的路邦動力公司已入駐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兩年,主營動感仿生機器人的研發和製造。麥騫譽介紹,目前公司位於香港的總部處理算法、軟件及硬件設計,而硬件組裝、技術測試、機件結構已轉移至大灣區內地城市。

  “大灣區給前來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住房補貼、減免租金、創新基金等優惠政策。公司與香港科技大學、廣東江門的高校也進行產學研合作。”麥騫譽説,除了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公司還在廣州天河、東莞松山湖和江門五邑分別設立內銷中心、採購中心以及人才培養和測試中心。

  今年10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舉行,會議提出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我們看好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也希望未來大灣區能夠作為一個整體,擁有統一的政策和聯網信息。”麥騫譽説。

  像麥騫譽一樣,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把創業的目光投向粵港澳大灣區。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累計孵化港澳台及國際青年創業團隊227家,其中又以香港創業團隊佔大多數;而在2019年開園的東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已吸引約40個港澳青年創業項目落地發展。

  2018年,29歲的香港青年鄧文俊已在香港IT圈裏摸爬滾打了9年,從程序員到自主創業,他的事業始終難以突破瓶頸期,而粵港澳大灣區給了他新的發展機遇。

  “我曾花了幾個月時間,不做其他事情,就走了大灣區9個城市,一個個去對接瞭解。”鄧文俊最終選擇落户東莞松山湖,成立以增強現實(AR)為主要開發項目的科技公司。“大灣區製造業發達,我們公司所設計的產品可以直接對接企業,從而減少中間商成本,公司成立近兩年來,同樣的投入,收益要比以前高5至6倍。”他説。

  近年來,香港和內地間開通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今年8月,新橫琴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相繼開通,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佈局正在形成。

  “大灣區城市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方便,未來我們還希望在灣區內其他城市設立分公司。”鄧文俊説。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在互聯互通、協調機制、制度銜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齊頭並進的大灣區共建態勢。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區塊鏈等新產業新業態塑造着大灣區的創新生態,大灣區的產業體系趨於完備;三地政府和廣大民眾形成了攜手發展大灣區的共識,中西多元文化融合取得新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國際商業網絡更加密集,資本市場和自由貿易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在11月28日開幕的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和珠海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共同簽署《關於推進澳珠人才協同發展的合作協議》,宣佈珠澳將攜手共建大灣區人才高地。

  “通過強化珠澳創新鏈條的連接、創新要素的驅動,使廣、深、港、澳走廊通過珠澳合作帶動珠江口西岸發展,形成一個閉環的創新鏈,從而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一流灣區的目標。”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説。

  站在即將封頂的艾美特大廈前,台商蔡正富難掩臉上的喜色,作為艾美特電器(深圳)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見證了33年來公司在大陸的一步步成長。“這座大廈將成為我們的總部大樓,標誌着我們公司進入轉型升級、開拓粵港澳大灣區的新階段。”蔡正富説。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舉行當日,深圳台商協會組織包括蔡正富在內的在深台商台胞收看轉播,大家反響熱烈。

  “在新時代,我對深圳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會充分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充分運用大陸各項惠台利民政策舉措,投資興業,在此生根,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最積極的貢獻。”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陳忠和説。(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6 字。

轉載請註明: (聚焦大灣區)新起點,新機遇——港澳台同胞盼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