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金子莘
2023年7月6日,博時基金25週年高質量發展論壇暨2023年中期投資策略會在深圳舉辦。
今年是中國公募基金髮展的第25年,據基金業協會公告的最新數據,公募基金總規模已達到27.77萬億元,基金產品數量高達10890只,基金管理人數量也達到了156家。本次高質量發展論壇聚集多名業內專家,展望宏觀經濟與市場發展,探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投資策略,深度思考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與“AIGC”主線並駕齊驅的“中特估”主題受到市場廣泛關注。本次中期策劃會也組織了“中特估”投資機會探討圓桌論壇。博時基金權益投資三部投資總監、基金經理蔡濱邀請了方正證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師曹柳龍、博時基金權益投資三部投資副總監/基金經理沙煒、博時基金行業研究部基金經理王晗、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陳顯順四位對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有深入洞察的首席分析師與基金經理一同解讀“中特估”估值機制,這種新的估值體系將如何作用於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
圖片來源:圖蟲
“中特估”是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簡稱,最早在2022年11月由中國證監會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旨在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對於“中特估”到底是什麼,怎麼理解?曹柳龍表示,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看法。他認為,要從本質理解“中特估”,這套體系是中國特色的估值方法,這套方法不僅要對經濟性ROE定價,同時要對正外部性定價,正外部性包含了社會責任、安全、高端製造轉型升級等諸多方面。
他還指出,現在“中特估”正經歷正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打破過去西方經濟學體系僅從經濟性定價的模式。曹柳龍還表示,“我們團隊一直比較看好‘中特估’,尤其今年3月下旬,當時中特估央企指數持續調整我們也堅定看好。”
陳顯順也看好“中特估”的投資機會,他從盈利端和流動性兩方面分析了目前適合投資“中特估”的理由。他表示,央國企佔GDP的比重大約是六七成。從不同年份的數據來看,2021年是六成,2022年接近七成,央國企作為經濟總量支柱型的結構,決定了經濟大方向的走向。如果判斷目前經濟處於弱復甦階段,盈利增速有壓力的情況下,“中特估”具備盈利優勢。
第二是流動性問題,今年市場情況相對特別,在目前資產荒的格局下,高股息資產稀缺性很明顯。“中特估”中的重點公司,如銀行、建築、煤炭等股票分紅率高於無風險收益率。因此,市場利率水平也決定“中特估”潛在回報率相對較高。
基金經理們則主要從調研及投資的角度給出各自的理解。王晗提到,“我今年比較早就開始進行‘中特估’產業調研,我覺得今年調研和以前區別非常大。今年央、國企主要領導跟我們交流數量顯著增多,交流內容也更聚焦業務,説明企業對投資者重視程度在提升。”他還舉例説明,今年很多‘中字頭’企業開始對旗下各上市子公司進行排序,要求各平台考核市值管理、市值訴求及與投資者交流頻次等,並要求從企業制度層面對以上項目進行評估。
王晗也向投資者分享自己感知到的市場對“中特估”態度的變化。首先,第一個階段是今年1-4月,“中特估”剛提出來,市場主要關注的是低估值、高股息的央、國企;第二個階段是5-6月,市場表現開始明顯分化,主要原因是資本市場關注到並不是所有央、國企都足夠好,具備經營改善的空間和條件。這個階段,有能力改善業績的公司開始被關注;最後階段是7月及下半年,主要關注業績、財務報表兑現的情況。
他還提到,“中特估”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優質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獲得融資能力。如果PB長期低於1,這些公司就不具備再融資能力,違背了上市的初衷。從這個角度出發,第一步是讓長期、有效、良好發展的中字頭企業恢復資本市場融資造血能力,之後的表現則取決於公司業務能否長期實現穩定的價值創造,滿足這點的企業才可能長期維持一倍以上PB。
沙煒從運營商及石油石化兩個行業分析了其在各自業務上的經營優化及盈利能力的提升,並認為這些方面的變化將顯著提升其估值水平。他還提到,除這兩個行業外,煤炭、有色、中醫藥、教育等行業均在發生類似變化。他強調,“‘中特估’指數的表現,肯定不止是概念和主題,是能落實到具體行業、具體公司的系統變化。他之後也持續看好這個方向,也將努力尋找經營趨勢向上和估值向上的央企、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