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告別“唯數字論” 堅定高質量發展信心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財經

  

  

  要速度更要質量 

  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早已告別“唯數字論”,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重要引擎,中國經濟的增長目標歷來備受關注,還被一些人看作聯動全球經濟的“信心指數”。如何看待今年的經濟預期目標,其背後又傳遞了怎樣的政策考量?

  隨着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分析“5.5%左右”這一預期目標時,既要考慮速度,更要考慮規模和質量。單純從增長速度上看,其的確比以往有所降低,但考慮到2021年我國經濟規模已突破114萬億元,就增長的規模而言,實際上是不低的。從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發展歷史看,當經濟總量達到一定的較大規模,增長的幅度自然會小一些。因此,“5.5%左右”的預期目標,首先體現的是當前我國經濟在高基數基礎上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特徵,也符合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來的表現。

  讀懂複雜發展“形勢” 

  我們應該讀懂“形勢”。過去一年,我們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各項主要目標任務都較好完成,這些成績得來殊為不易。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面對着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在經濟仍處於突發疫情等嚴重衝擊後的恢復發展過程中,又面臨國內外形勢新變化,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本身就很難,“8.1%”的經濟增長堪稱“優秀成績單”。更應看到,2022年,我們還要爬坡過坎,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一些領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發展短板。綜合來看,複雜形勢下取得的成績,是對過去工作的肯定;更加複雜形勢下要展現新作為,則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直面問題挑戰,增強憂患意識,方能不負期待。

  5.5%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為。2021年我國GDP同比增長8.1%,過去兩年平均增長5.1%。5.5%左右的增長目標高於平均值,是一個積極的安排。同時,這與“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有專家算過一筆賬,2035年我國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就要求中國經濟增速在“十四五”時期保持6%左右的年均增長率。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峯表示,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114萬億元,中國經濟一年淨增13萬億元,這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仍需付出艱苦努力

  實現今年的預期目標,需要我們正視複雜形勢下的壓力挑戰,把握機遇、積極作為、迎難而上。紮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運用好政策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和潛力,我們有條件、有能力頂住下行壓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實現這一目標仍需付出艱苦努力。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穩中求進,一個個沉甸甸的數字讓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巨輪抵禦風浪、行穩致遠的強大動能。

   

  微言大義: 

  @火舞冰峯:按我的理解,避免”虛胖”、苦練內力、打牢基礎是今年的主要任務。

  @Jason: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

  @w+:要進行有質量的發展。

  @萬里江山迎面來:存量在這放着,5.5%的增量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