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家口壩上地區,風不是呼嘯而過,而是吹動眾多大風車緩緩轉動,將風能變成電能。
這份綠色電能,照亮了北京乃至華北地區的夜空;為高耗能大數據企業提供充足電力保障;轉換成熱能,為千家萬户送去温暖;電解水制氫,驅動清潔車輛運行……
張家口,這座曾經的傳統老工業城市,正以風、光為源頭,探索多樣化、多渠道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風電供暖:冷風吹暖千家萬户
2月24日,河北建築工程學院行政樓內暖意融融,與此同時,由於學校還沒有正式開學,經過智慧調控後的教學樓和宿舍樓温度較低,只保持防凍運行狀態。
在大規模使用城市集中供暖的北方地區,這種可分時分區的供暖方式並不多見。
“從2017年取暖季開始,學校不再採用城市集中供暖,而是依靠來自壩上的風電供暖。”河北建築工程學院能源工程系主任孫勇説,學校從距離7公里外的變電站拉了兩條8兆瓦電纜線,將壩上風電直接輸送到學校的供熱中心,再採用自主研發的協同調控技術和高效蓄熱技術,對整個學校進行高效、按需供暖。
簡單説,就是風變電、電變熱,再對熱進行高效儲蓄、按需分配,讓本來就清潔的風電得以更高效利用。在整個過程中,該學校既是技術研發方,也是示範使用方。
2014年,河北省可再生能源(風電)供暖試驗示範項目落地河北建築工程學院,旨在進一步開發利用壩上風能,推動清潔供暖方式的創新。
發展到今天,示範項目已經形成了較成熟的應用模式,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河北建築工程學院得到了充分顯現:一個採暖季下來,相比城市集中供熱可節約費用三分之一,減碳2200噸。
與此同時,目前,崇禮南客運站、京張高速收費站及雞鳴驛、下花園服務區等也都正在使用示範項目成果。
從一點示範到多點應用,足以證明風電供暖的可行性和可推廣性,但大範圍推廣應用還另需契機出現。
“冬奧會讓我們離這個契機越來越近。”示範項目負責人、河北建築工程學院校長師湧江認為,冬奧會的舉辦讓更多可持續發展的方案得以展示,帶給人們對可再生能源應用的無限期待,這對風電供暖價值的普及和推廣具有深遠意義。
師湧江説,進入“後冬奧”時代,要將大數據、區塊鏈融入示範項目建設中,提高供暖質量和效益,真正實現張北的冷風變成源源不斷的熱源,吹暖千家萬户。
氫能出行:交通領域示範清潔未來
在位於張家口市橋東區的創壩加氫站,短短10分鐘左右,一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加滿氫氣後便重返公交線路上。
數據顯示,相較傳統化石能源車輛,這一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每行駛100公里,二氧化碳減排70公斤,相當於14棵普通樹木一年的吸收量。
“減排”二字道出了關鍵。
作為一種二次能源,氫能來源廣泛,其中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是一種綠色低碳制氫方式,能實現制氫全程無碳排放,正所謂“綠電”制“綠氫”。而氫在使用後只產生水,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也可實現零排放。
今天的張家口,有制氫廠4家、加氫站9座,是全國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數量、運行里程、持續時間最穩定的城市之一,“氫能出行”已經得到了規模化示範應用。
張家口市發展改革委氫能產業發展科副科長李建峯介紹,以規模化“氫能出行”為牽引,張家口正加速形成氫能全產業鏈條發展格局,目前,已培育引進億華通、海珀爾、廈門金龍等氫能產業鏈企業18家,積極推進制加儲氫設備及燃料電池、氫能整車製造產業發展。
“進入‘後冬奧’時代,對規模化‘氫能出行’的保障工作要進一步完善,同時拓展氫能應用領域。”李建峯説,目前,由省科技廳支持的天然氣摻氫關鍵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項目正在有序推進,河鋼宣鋼氫冶金項目已完成可研報告,正在跑辦立項手續,引領鋼鐵行業綠色低碳智能轉型。
未來,圍繞氫能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張家口將加快推動壩上氫能基地建設,着力開展延鏈補鏈強鏈工程。
數壩出列:大數據產業全鏈條發展
“去年9月,河北省首台本地化生產的服務器在寶德數壩下線。”寶德數壩數字產業(河北)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崇傑在接受採訪時説,這意味着,河北省第一個大數據產業裝備製造基地在張家口建成,填補了全省大數據產業鏈條中裝備製造行業的空白。
寶德數壩是張家口市委市政府2021年引進的重點項目之一,落地於橋東區創壩園區,是一家以服務器和PC整機研發、生產、銷售及方案服務為一體的大數據裝備製造企業,目前可實現年產服務器20萬台或PC機24萬台。
橫跨數字經濟和現代製造兩大領域的寶德數壩,為張家口乃至河北大數據產業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和示範引領作用。
目前,寶德數壩已與張家口多家大數據應用類企業建立了合作,其中包括同樣落地在創壩園區的智雲信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我們正在使用的服務器有一部分來自寶德數壩,整體運行十分順暢。”智雲信息公司總經理温軍説。
智雲信息公司是一家應用型大數據企業,目前已在張家口打造了教育雲、政務雲、能源平台、雙代項目預警監控平台等項目,為城市各領域提供全生命週期數據技術服務。
“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每一個民生工程、每一項惠民政策,都有迴音、落到實處。”温軍説,該公司今年將以碳監測應用為突破口,重點打造雙碳平台,實現能耗及碳排放足跡的可跟蹤、可分析、可視化,構建起企業、園區、政府“三位一體”的數字化碳管理體系,助力政府治碳、企業減碳、個人低碳。此外,將打造30000機架的未來網絡綠色大數據中心,積極承接北京等地實時性算力需求。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消息,在京津冀地區啓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並規劃設立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羣。
樞紐即核心,在核心中打造中心。一個個利好政策機遇下,張家口正迎來大數據產業全鏈條、集羣化發展,奮力建設“中國數壩”。
“後冬奧”時代,張家口的綠色之變值得人們更多期待。
長城網•冀雲客户端記者 信賀寧 張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