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與企業通過“碳普惠”等產品項目推廣低碳消費
近年來,隨着中國消費水平的增長,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量也在持續上升。公開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的年人均碳排放量約為7噸。據《大型城市居民消費低碳潛力分析》測算,在1000萬以上人口的中國大型城市裏,若在衣食住行上選擇使用低碳產品或服務,個人年均減排潛力超1噸。為早日實現“3060”碳目標,在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同時,各地也在努力減少個人消費的碳排放。
報告發現,多地政府為推動個人低碳消費進行了碳積分方面的嘗試,比如武漢市推出了“碳寶包”項目,北京市開展了“綠色出行碳普惠”項目。廣東省、成都市還將碳市場與碳積分體系關聯形成碳普惠系統,以促進碳積分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主要通過三種方式開展低碳消費的推廣。一些企業創新自身既有業務,為用户提供具有低碳屬性的產品和服務,如美團外賣在其應用上推出“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選項,並推廣綠色外賣包裝。京東物流則與上下游企業協同推廣快遞包裝減量化,提供可循環物流包裝選項、上門回收物流包裝等低碳物流服務,降低網絡消費造成的物流碳排放。
有的企業結合自身服務能力,為消費者提供有激勵機制的服務。如“綠普惠”平台利用互聯技術,根據其私家車停駛的減排量給予獎勵。奧北環保和飛螞蟻則通過獎勵個人進行垃圾分類回收,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使消費品的生命全週期拉長。
有的企業利用自身數據能力,將消費者低碳行為所產生的減排貢獻可視化,調動消費者參與的積極性。如“低碳有你”項目可讓用户對身邊事物進行掃描,在獲取碳足跡信息基礎上了解碳減排信息。“螞蟻森林”的用户通過支付寶完成綠色出行、電子賬單等低碳消費行為,由此產生的減排量將被支付寶記錄下來並轉化為森林能量,激勵用户參與低碳活動。
探索綜合性行動網絡 提供科學統一的碳核算標準
報告對比政府項目與企業項目後發現,企業項目有較為成熟的商業運行模式,能夠維持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但出於商業競爭、保護數據資源等考量,其減碳量量化方法多從自身產品的角度出發,核算方法不公開不統一,企業間項目數據不互通,因此無法打通各生活場景,難以實現全面推動低碳消費的目的。
政府項目多從出行入手,但不少項目也計劃對出行以外的消費行為進行碳核算,並以全面覆蓋個人生活場景為目標,涉及的個人生活場景更全面。但政府項目並非以盈利為目標,主要通過物質激勵吸引個人參與,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由於項目本身缺乏盈利點,常常難以為繼。此外,對個人而言,政府發起的項目可信度較企業項目更高。
據此,報告建議,應鼓勵企業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低碳產品和服務,多方協力共同營造綠色消費環境。同時,探索以公益機構為項目發起方、企業為實施方、地方政府為支持方的綜合性行動網絡,提供科學統一的碳核算標準,如在不同的導航地圖平台上,公交出行的積分方法一致。行動網絡還可以聯結關注低碳消費並願意積極實踐的個人“先行者”,探索更多的激勵手段,鼓勵先行者帶動更多人低碳消費。
“個人低碳消費的減排潛力約佔中國人均碳排放的七分之一。”NRDC中國城市項目主任潘支明表示,應發揮社會各方的優勢,借“3060”碳目標東風大力推動個人低碳消費,撬動七分之一的減排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