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1月25日(星期一),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中國證券報
公開市場操作收放自如 跨節流動性無虞
上週,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大開大合,逆回購操作量從20億元一度猛增至近3000億元,後又回到20億元,靈活收放。本週將有超過8000億元流動性工具到期,加之“春運”啓動在即,多重因素考驗央行流動性調控。分析人士認為,跨春節資金面壓力不大,公開市場操作或成為平抑節前流動性波動的主要手段,亦有一定的概率啓用CRA(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等臨時性工具,而降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均不大。
離奇!逾期股票私募還款竟靠耳東影業票房 品今系資金“黑洞”
“2020年,耳東影業受影響較大,好在網劇《逃獄兄弟》表現不錯,但回款需要時間……”這一幕發生在2020年12月26日耳東文化產業園的辦公樓內,多名購買品今(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品今基金”)私募產品的投資者為追討逾期本金而來,卻被告知要等到耳東影業投資的電影上映才能回款。最令投資者費解的是,當初購買品今基金私募產品,合同註明投資範圍是二級市場股票等證券資產,如今與耳東影業有何干系?
地方“兩會”描繪“新基建”投資施工圖
中國證券報記者初步統計,截至1月24日,已有河南、山西、西藏、廣西、北京、重慶、海南、湖北、上海、廣東、福建等多地召開2021年“兩會”,對2021年GDP提出較高的增長目標。在產業方面,上述地方均在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及投資佈局力度,着力推動人工智能、芯片、量子科技等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新基建”成為多地擴大投資的重要內容。
深市產業整合型重組連續3年佔比超六成
1月24日,深交所發佈2020年深市併購重組市場情況綜述。2020年,深市完成收購事項665家次,同比增長10%,交易金額3011億元,同比增長5%;實施重大資產重組78單,交易金額3483億元,產業整合型重組連續3年佔比超過六成。堅守主業發展、迴歸併購本源已成為市場共識。
上海證券報
科創智造發力 地方重大項目投資有了新面孔
新年伊始,地方緊鑼密鼓“排班”重大項目。與以往“鐵公基”唱主角不同,今年各地重大項目中有許多“新面孔”,儲能、高效光伏等多個產業首次進入地方投資“菜單”。騰籠換鳥、產業升級、科創智造,成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地重大項目的高頻詞,彰顯中國經濟向着高質量發展邁進的決心。
聚焦主業迴歸本源 深市公司“產業整合型”重組佔比連續3年超六成
昨日,深交所公佈了2020年深市併購重組與監管服務情況。數據顯示,2020年深市公司完成收購事項665家次,交易金額3011億元;實施重大資產重組78單,交易金額3483億元(不含配套募資)。從交易類型看,深市公司“產業整合型”重組已連續3年佔比超六成,聚焦主業發展、迴歸併購本源,已成市場主體之共識。
“簡明友好型”規則體系上線 上交所陽光監管普照市場
全年新增43項,修改21項,廢止77項規則、134項業務指南,總量減少四分之一——這是上交所上週末披露的規則清理優化的最新進展,而隨着同期全新業務規則體系導覽圖在官網上線,上交所“簡明友好型”規則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通過去年以來集中從內而外的重塑,向市場提供了一份“好找好用”的自律監管規則“手冊”。
“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滬粵瓊圈定今年發展目標
“十四五”開局之年,上海將如何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如何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創新發展?正在召開的上海兩會給出了答案。
證券時報
基民入市五大“靈魂拷問” 盲目追星不可取
2021年以來,百億體量的爆款基金紛至沓來,“一日售罄”、“百億認購”的產品層出不窮,配售比例不斷創下新低。2020年全年,成立規模達百億的基金數量達40只,已刷新曆年最高紀錄,但2021年不足一個月就出現12只,更是歷史罕見。尤其是明星基金經理產品受到各路資金追捧,創下單日認購2398.58億元的新紀錄。
地方進入“兩會”時間 京滬粵推進金融改革
1月下旬以來,地方紛紛步入“兩會時間”。僅1月24日一天,就有廣東、福建、湖南、湖北、海南、上海召開了人民代表大會。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1個省市公佈了2020年的經濟“成績單”和2021年目標。從各省市公佈的2021年重點工作與GDP增速預期目標來看,多地的不同發力方向也成為今年的一大特點。
去年深市重大資產重組78單 產業整合超六成
1月24日,深交所發佈2020年深市併購重組市場情況綜述。數據顯示,2020年深市完成收購事項665家次,交易金額3011億元;實施重大資產重組78單,交易金額3483億元(不含配套募資)。併購重組是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2020年深市公司積極運用相關工具,一方面,上市公司收購行動支持科技創新;另一方面,重大資產重組聚焦主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3600億新發基金怎麼投?這些蛛絲馬跡值得重視
今年以來,新基金髮行異常火爆,新成立基金規模已接近3900億。在基礎市場節節攀升的情況下,新基金在建倉上分歧較大,有的已開始積極買進,有的則還在觀望。新發基金經理關注的建倉方向包括順週期資產、醫藥、消費等,也打算在軍工、新能源車等品種上做一定擇時。
證券日報
63份年度業績快報亮相 超八成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
1月20日晚間,沃華醫藥披露了兩市首份2020年年報。在年報大幕拉開之際,年報業績行情也隨之演繹着。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着年報業績的陸續發佈,市場進入業績驗證期,資金對年報關注度將提高。
第二家金融法院“上線” 我國金融司法國際影響力將增強
繼2018年設立上海金融法院後,我國迎來第二家金融法院。1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設立北京金融法院的決定,自1月23日起施行。業內人士認為,北京金融法院的設立有利於健全金融審判體系,加大金融司法保護力度,提升我國金融司法的國際影響力。
資本市場優化科技監管 為有序改革創新賦能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科技賦能不僅適用於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市場重要參與者,也同樣適用於肩負事前引導、事後追責等重要職責的監管者。
去年四季度TPO50主動權益類基金 前十大重倉股平均換股3.7只
在基金回報被市場持續看好的背景下,公募基金抱團持有的板塊和個股成為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近日,基金2020年四季報已全部披露完畢,基金“抱團”持有前十大重倉股名單正式出爐。
人民日報
免税購物 適度競爭消費旺
2020年,海南免税店總銷售額(含有税銷售)327億元,同比增長127%,亮眼的成績背後離不開海南離島免税新政策釋放的紅利。隨着更多具有免税品經營資質的企業加入,中國免税品集團的一家獨大格局被打破。適度競爭,差異化經營,加快完善“購物”相關的配套服務以及構建相關產業鏈,或許是未來海南離島免税店的方向。
經濟參考報
看好中國市場 外商投資新年火熱佈局
新年伊始,中國經濟交出的“硬核”答卷和不斷擴大開放的政策信號,進一步激發了外商投資對中國市場的預期。《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連日來,多地外商投資重大項目密集落地、火熱動工,其中,全球研發中心、總部項目以及供應鏈運營中心等成為熱點。受訪企業紛紛表示,看好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韌性,看好中國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更看好中國開放決心所釋放的利好,未來將把更多業務重心放在中國。
三大積極因素推動消費加快復甦
2020年我國GDP邁上百萬億元新台階。其中,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54.3%,消費仍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不過,2020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3.9%,仍為負增長。怎樣理性看待消費復甦滯後於經濟復甦?2021年整體消費走勢如何?如何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為“十四五”開好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需求支撐?《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