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業者的事業高度能有多高,跟什麼有關係?
學歷?能力?背景?認知?
好像都有一點關係,但是並不是最緊密的關係,真正決定一個人事業高度的特徵則是上文提到的特徵的上游,他們的上游擁有同一個特徵,即自控力。
自控力成了人生高度的一個重要開關,那些擁有相對平庸人生的人,在自控力上往往不是特別突出。只要是事業有成的人,自控力的平均水平一定是高於普通人的。
可能有人會問我:“清潔工每天早上4點起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自控力多麼厲害,為什麼還是沒有成功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搞明白自控力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自控力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當自己遇到更舒服的選擇時,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行為以及思考方式,然後去做那個更加違揹人性的選擇,從而達到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知識更多、涉獵更廣、認知更高等目的。
自控力的目的不是立即獲得,而是通過日積月累的某種行為或者學習習慣,從而獲得某種更高成就的能力。
清潔工可以控制住自己的睏意去打掃衞生,有自控的成份,但是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在10年之後獲得某種驚人的成就,而是為了這個月能夠拿到工資,讓自己活下去,僅此而已。
仔細對比之後,我們會發現企業家的自控力與清潔工的自控力之間還是存在着差別的。
請注意,這裏並不是歧視清潔工這個職業,我們只是為了更好解釋清楚真正的自控力與有些網友理解的自控力之間的細微差別。
雖然差別不是很大,但是最終產生的結果確實有雲泥之別。
什麼才是真正的自控力呢?舉個例子:現在有A、B兩個年輕男人,目標都是成為一家市值百億上市公司的老總。可是A比較喜歡玩,當他剛想努力學習行業知識的時候,他的朋友給他打電話,正在喝酒,有很多美女朋友一起玩。A可能立馬就趕到了現場。過了兩天,A的朋友又給他打電話,讓他一起去釣魚,他又禁不住誘惑,就過去了。就這樣一年時間至少能耽誤半年。另一邊的B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不管朋友們怎麼邀約,能推掉的全部推掉了,實在推不掉的,也會用最快的時間結束,繼續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管理水平和戰略水平。
很明顯,B更容易比A成功,因為B是一個自控力更強的人。
自控力看似是一種違揹人性、清心寡慾的表現,實際上他們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更大的慾望而已。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是慾望推動的結果,人類的慾望小,就會出現小進步,人類的慾望大,就會對社會推動大。
馬雲為什麼可以打造出上萬億市值的公司呢?不是因為馬雲的智商比別人高,也不是馬雲比別的企業家更勤奮,而是馬雲能夠抵制住更多的誘惑,擁有更強的自控力,做好了公司20年都不盈利的準備。
事實上,有很多創業者在創業之初就想要公司開始盈利,之後越賺越多,形成一種滾雪球的造型。這其實只是理想狀況下發生的事情,而且容易導致創業者形成一種短視症。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創業之初的目標是打造一家市值百億的公司,自己也可以成為身家數十億的超級富豪。可是我們在創業過程中發現有一個唾手可得的機會賺到上百萬元。只要我們想,公司每年都可以輕鬆賺100萬元。不過當我們選擇了賺100萬元之後,就會讓公司失去成為百億市值公司的可能性,因為路線走歪了。
請問你會怎麼選擇?選擇落袋為安的100萬元,還是放棄這100萬元,讓公司繼續虧損下去,去換一個百億的市值呢?
站在上帝視角來看的話,相信很多人願意選擇百億市值的公司,畢竟一家公司一年賺100萬,就算連續賺100年,不過也才1億元而已。可是公司上市之後,自己擁有30%的股份,也是身家30億的富豪。
現實是,我們無法確定公司能否成功上市,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選擇走別的路,公司立刻就能賺錢,而且是100萬元。如果我們不選擇的話,將要面臨確定性的每年虧損100萬元,一來一回就是200萬元的差距。這個時候,你還能堅持選擇成就一家市值百億的公司嗎?
很難的,正因為它難,所以能夠做到的人“鳳毛麟角”。
所以,你開始鍛鍊自己的自控力了嗎?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顛覆式創新與新商業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業的世界裏,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顛覆出局的企業,現在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顛覆與重構”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闆,如果顛覆與重構能力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創新力,哪有想象力;沒有想象力,何來競爭力;要想破局突圍,必須顛覆原有商業模式,重構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