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江淮汽車兩高管同時辭職 大眾人馬要進場了?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財經

原標題:江淮汽車兩高管同時辭職,大眾人馬要進場了?

來源:大皖金融圈

作者 李肖

9月14日晚間,江淮汽車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佘才榮以及副總經理陳志平提交書面辭職報告,佘才榮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提名委員會委員及副總經理職務,陳志平同樣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

公告中還補充道,辭去上述職務後,佘才榮、陳志平二人仍在公司工作。

在這個節骨眼上,結合不久前江淮汽車被大眾收購,市場紛紛猜測,此番人事變動或許透露出一個信號:大眾人馬開始進場了?

兩位“60後”老將急流勇退

根據公司年報披露的高管簡介,佘才榮出生於1966 年 6 月,碩士研究生,工程師。歷任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董事副總經理,期間兼任國際公司總經理,輕型商用車營銷公司總經理。辭職前任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就在今年7月24日,在成都舉行的江淮汽車全新中大型SUV X8的發佈會上。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還曾經與集團副總經理佘才榮一同亮相,可見後者在集團中擔任職務的重要性。

而陳志平1963 年 11 月生,研究生學歷。歷任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重型車分公司總經理、商用車公司總經理,辭職前任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就履歷來看,同樣是一位資歷深厚的行業“老將”。

兩位“60後”多年來伴隨江淮汽車度過風風雨雨,見證了企業的興衰,如今主動辭職轉而擔任其他位置,可見江淮汽車集團內部人事調整力度空前的大。而背後的推動力量,很有可能就是大眾。

大眾看中了江淮什麼?

江淮汽車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及動力總成的綜合型汽車企業集團。公司現有主導產品包括:重、中、輕、微型卡車、多功能商用車、 MPV、SUV、轎車、客車、專用底盤及變速箱、發動機、車橋等核心零部件。

今年5月,大眾汽車集團投資約79億元入股江淮集團,並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75%。在控股權上徹底佔據了主導地位。

此外,在同一時期,大眾汽車集團還以約87億元的投資收購了國軒高科26%的股份,後者作為中國第三大動力電池企業,可以為大批新能源車型生產動力電池。

兩次大手筆的投資讓大眾集團的戰略目的呼之欲出,即藉助江淮汽車的本地優勢和規模優勢,打造完全互聯化且電動化的“未來汽車”。

正如德國大眾集團董事會主席赫伯特·迪斯在9月12日通過視頻,在世界製造業大會江淮線上經濟論壇上演講時所説:

“江淮大眾是我們第一家完全致力於電動汽車生產的合資企業,它將開發集團MEB平台的新版本,我們將以此為消費者提供富有吸引力的新車型,搭載磷酸鐵鋰電池這一強大且安全的技術,其價格也極具競爭力。”

不僅如此,赫伯特·迪斯還對江淮汽車的所在地安徽省表達出極大的看好,他説:“安徽有積極進取、專業合格的產業工人;這裏有明晰的、側重於創新戰略的企業監管機制。我們對安徽的潛力深信不疑,並希望同中國的合作伙伴們一起將它釋放出來。”

江淮汽車能否否極泰來?

大眾如此看好江淮汽車未來的發展,一方面是預感到了其本身具備的潛力,還有一方面或許是因為當下的江淮需要提升的空間真的很大。

8月28日,江淮汽車(600418)發佈2020年中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為249.41億元,同比下降7.63%;實現淨利潤虧損為1.47億元,較2019年同期下跌217.84%。

根據公告,2020年上半年,江淮汽車累計銷售各類汽車20.94萬輛,同比下降10.97%。

乘用車板塊的銷售則稍顯疲軟:MPV銷售1.55萬輛,同比下降24.91%,SUV銷售3.05萬輛,同比下降37.22%,純電動乘用車銷售1.71萬輛,同比下降56.22%。

與從同時,公司上半年實現出口1.51萬輛,同比下降39.61%。

這樣的業績表現,固然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汽車產銷整體處於低位運行的原因,但實事求是的説,自2016年以來,江淮汽車的業績就一直是走下坡路。

不過,江淮汽車中報裏並不全是壞消息——公司上半年輕型貨車(含中型貨車)月度銷量連續超過2萬輛,上半年總銷售10.82萬輛,與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重型貨車搶抓大客户機遇,累計銷售2.71萬輛,同比上升24.20%。

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江淮均手握生產、研發、銷售資質,同時也具有成熟的生產能力,作為控股方,大眾集團造車實力強大、管理經驗豐富,是行業內的“老司機”。人事調整可能正是一個契機,以此為切入點,大眾對江淮的“改造”或許已經開始了。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