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國金還沒結果,又要拿下公募牌照!國聯證券走上“瘋狂併購路”?

合併國金還沒結果,又要拿下公募牌照!國聯證券走上“瘋狂併購路”?
國聯證券資本運作步履不停。

“蛇吞象”併購國金證券的操作尚未完成,國聯證券又在公募基金牌照方面果斷出手。9月30日,國聯證券H股公告,公司與法國洛希爾銀行訂立股權轉讓協議,公司已同意1.15億元收購中海基金的25%股權;收購事項完成後,公司將持有中海基金58.409%股權,中海基金將成為公司控股子公司。

國聯證券坦言,中海基金主要從事基金募集、基金銷售、資產管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許可的其他業務。公司收購事項乃本集團加大其於中海基金的控制及快速獲取公募牌照,形成公司的重要業務增長點。

1.15億獲得公募牌照

正在操盤併購國金證券的國聯證券,另一手又瞄準了公募牌照。

9月30日,國聯證券H股公告,公司與法國洛希爾銀行訂立股權轉讓協議,公司已同意1.15億元收購中海基金的25%股權;收購事項完成後,公司將持有中海基金58.409%股權,中海基金將成為公司控股子公司。

截至2020年7月31日,中海基金未經審計的資產總值及資產淨值分別為人民幣2.7億元和2.47億元。2019年,中海基金實現税後淨利潤215.68萬元。

國聯證券在公告中進一步表示,控股中海基金主要有三大理由:

一、公司現有的私募業務難以服務現存絕大部分客户羣體。而公募基金服務範圍幾乎覆蓋所有客户羣體,是財富管理業務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前景可期。董事會相信,加大公募業務佈局,拓展業務範圍,與現有私募業務形成互補、提高客户服務能力,拓展增量客户和增量資產,促進財務管理業務轉型對公司更加有利。

二、收購事項完成後,中海基金將會成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董事會認為此將有助於更好地對中海基金實行本公司的經營理念及策略。

有意思的是,發展公募公募REITs成為國聯證券謀求公募牌照的核心理由之一。

在第三個收購理由中,國聯證券表示,控股公募基金是開展基礎設施公募REITs的必要條件之一。公募REITs是鏈接產業和資金的有效金融產品。公司控股中海基金後,可以快速獲取公募牌照,與公司資管ABS業務形成合力,搶抓機遇,形成公司的重要的業務增長點。

我國基礎設施公募REITs的發展空間充足。中國REITs論壇2020年會主席、國務院參事徐憲平日前表示,我國標準的公募REITs產品潛在規模應在5萬億元至14萬億元之間,可以撬動3倍約15萬億元至42萬億元的投資。

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到,當下多家中小券商已經主動發力佈局公募REITs業務,第一創業證券在董事總經理、結構化產品部負責人鄧國山接受券商中國採訪時就坦言,公司對公募REITs業務重倉佈局。

有券商人士表示,在公募REITs的佈局中,中小券商更有動力先行一步。從業務體量上來看,大型券商在投行等業務領域市場份額穩定,且存在逐步提高的情況,中小券商業務競爭壓力全面提升,新業務對於追求差異化競爭的中小券商而言,意義更加重大。

國聯證券複製中信“瘋狂併購路”?

支持國內券商做大做強,是當前證券行業發展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市場傳聞的強強聯合並未出現,反而是國聯證券打響了行業併購的第一槍,讓國聯證券近期成為證券行業的焦點。

9月20日,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發佈公告,國聯證券將通過換股的方式吸收合併國金證券;與此同時國聯證券收購長沙湧金持有國金證券約7.82%的股權。

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峯指出,通過併購增厚公司實力是行業向資本中介業務轉型下的可方式。回顧我國證券行業四波併購整合浪潮以及國內外龍頭券商的成長史,可以看到通過併購整合,券商能夠拓展區位佈局、延長業務鏈條、突破發展瓶頸,中信證券即是從中型券商起步,抓住機遇通過多次併購逐步鎖定龍頭地位。在新一波併購整合時點,通過併購突破重圍向上晉升或是券商實現整體實力迅速增強的有效方式。

正如王一峯所言,在中國證券行業發展的歷史上,中信證券是通過併購做大做強的典型。

2003年,中信證券成功登陸上交所,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IPO形式上市的券商。

2005年8月,中信證券聯手建銀投資組建中信建投證券和建投中信資產管理公司,中信證券當時佔有中信建投60%的股份。

2006年,中信證券通過先後受讓浙江省國際信託、海南養生堂等公司所持有的金通證券股權,直接把金通證券變為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在公募基金方面,中信證券2007年以增資方式完成全資控股華夏基金的方案。隨後,華夏基金吸收合併中信基金,也成就了國內基金業最大一輪併購案。

近年來,中信證券仍然沒有停下併購步伐,2018年末中信證券啓動對廣州證券100%股權的收購,最終在今年1月將廣州證券完全收至麾下,廣州證券註冊名稱隨後改為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

而這一輪國聯證券接二連三的併購動作,背後也滿是中信證券的影子。

2015年,時年63歲的王東明“因年齡原因”從中信證券董事長任上退休後,加盟了國聯證券擔任顧問。

2019年6月,有着“金融打工皇帝”之稱的葛小波正式加盟國聯證券,擔任該公司執行董事、總裁兼財務負責人,同時兼任華英證券董事、中海基金董事。

作為國內首批保薦代表人,葛小波此前曾在中信證券工作22年之久,歷任投資銀行部經理和高級經理,A股上市辦公室副主任,風險控制部副總經理和執行總經理,交易與衍生產品業務部、計劃財務部、風險管理部、海外業務及固定收益業務行政負責人,執行委員會委員、財務負責人、首席風險官等職務。

而除葛小波外,國聯證券董事會秘書王捷、首席信息官汪錦嶺、副總裁兼首席財富官尹紅衞、首席風險官李欽都曾任職於中信證券。

在中信證券的發展史中,王東明從2002年年開始擔任公司董事長,一直到2015年退休離開,主導了上市以及後續的各項大規模併購,是公司通過多次併購逐步鎖定龍頭地位的靈魂人物。

當下,王東明和中信系大規模入駐國聯證券,國聯證券又先後展開了併購國金證券、控股中海基金的一系列操作,不禁讓市場對於國聯證券的後續發展多了幾分期待,所謂“高盛的對手在無錫”,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9 字。

轉載請註明: 合併國金還沒結果,又要拿下公募牌照!國聯證券走上“瘋狂併購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