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獨角獸主動砍估值:一夜消失1000億

來源: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周佳麗

一級市場估值體系開始全面調整。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投資界獲悉,日前,美國生鮮雜貨配送平台Instacart公開表示,基於市場動盪,已將公司估值下調近40%,即從390億美元調低至約240億美元。換言之,為了挺過寒冬,這家美國第二大獨角獸一口氣縮減了150億美元估值,約合人民幣近1000億元。

這一次估值大縮水背後,Instacart坦誠了原因——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融資環境惡化,公司及早做出調整

無獨有偶,相似的一幕也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上演着。半個月前,知名咖啡品牌TIMS中國宣佈動下調估值,減少了18億元,成為今年第一個公開降低估值的新消費獨角獸。

一個個知名獨角獸排隊宣佈下調估值,這一幕在創投圈極為罕見。信號不言而喻——喧囂褪去,新消費獨角獸的估值正在集體回落。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新消費只是一個開始,一級市場估值體系可能面臨全部調整。

01  美國第二大獨角獸頂不住了

主動下調估值,少了1000億

Instacart是誰?我們先來回顧下這隻超級獨角獸的瘋狂崛起史。

1987年,梅赫塔在印度出生,從小沉迷於科學與技術,對從原子到能在谷歌上看到的一切奧妙都充滿了好奇。13歲那年,梅赫塔隨同家人一同遷至加拿大,後來選擇滑鐵盧大學工程設計專業,畢業後曾先後就職於高通、黑莓、亞馬遜,甚至期間他還有一家鋼鐵工廠的工作經歷。

離開亞馬遜,梅赫塔開啓了漫長的創業生涯,期間構思了20個創業想法,廣告、團購、律師社交等等,以平均每個月一家的速度挑戰自我。但無一例外,這些項目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我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但我喜歡把自己置身於這樣一個位置:我必須瞭解一個行業,並試圖解決他們可能有或沒有的問題。”

2012年的偶然一天,因為一次不太順利的零售店購物體驗,梅赫塔陷入了思考——智能手機已經無處不在,人們在網上買衣服、社交、看電影,但去超市這件所有人每個禮拜都會做的事,卻還使用着古代的方法。彼時,共享經濟鼻祖Uber大獲成功,共享經濟正風靡硅谷,梅赫塔決定試一試

就這樣,梅赫塔借用Uber模式,讓每個擁有手機的普通人都可以申請成為一個shopper(即代購者),當顧客在平台上發出需求後,距離顧客最近的shopper即可在手機上接單,再以最快的速度將貨物送到顧客家中,完成“最後一公里”的運輸。當年軟件第一次測試時,梅赫塔自己下了一個訂單,然後跑去超市買下訂單裏所有的東西,再送回到自己家裏。自此,Instacart正式誕生了。

經過兩年多的產品改進和商業模式的調整後,Instacart迅猛擴張,引來了不少風投機構的注資。2015年獲得2.75億美元融資成為獨角獸後,Instacart被《福布斯》雜誌評為“美國最有前途的公司”。

2020年,新冠疫情籠罩美國,消費者送貨上門的需求達到高點,Instacart更是成為備受矚目的後起之秀。截止目前,Instacart簽約了750多個零售橫幅,擁有7萬多家商店,為數百萬家庭提供當日送達服務。根據YipitData的數據,截至2021年12月,Instacart在美國雜貨配送市場的佔有率為52%。

十年來,Instacart至少進行了10輪融資,累計融資超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0億元)。其中在2021年3月的最後一輪融資中,Instacart估值翻倍達到3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2500億元),成為僅次於SpaceX的美國第二大獨角獸公司,並傳來了開始衝刺IPO上市的消息。

然而隨着疫情常態化,紅利消退,Instacart的增長開始停滯不前,加息、通脹和潛在衰退的前景也對其估值構成了壓力,投資人的信心逐漸崩塌,於是就有了開頭主動降估值的一幕。

估值少了1000億元,Instacart的重點漸漸轉移到——將自己打造成一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公司,試圖使得新的股權獎勵與更新後的估值相一致,適應市場環境的同時,也能夠促進招聘以及幫助留住員工。這與其當年高歌猛進時的估值連滾翻形成了強烈對比,令人唏噓。

02  當新消費估值集體回落

VC開始反思:是時候算賬了

無獨有偶,相似的一幕也在中國創投圈發生着。

3月,咖啡品牌TIMS中國打響了國內新消費下調估值的第一槍,官宣了一輪共計1.945億美元的戰略融資。其中,TIMS中國在這一筆額外融資中的估值為14億美元。

時間來到去年8月,在中國新消費一片熱火朝天之時,TIMS中國正籌備以SPAC的方式IPO的消息流傳了開來。當時的消息面顯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ilver Crest Acquisition Corp((Silver Crest))與TIMS中國達成合並協議,TIMS中國包括債務在內的估值約為16.88億美元。

也就是説,短短7個月時間,TIMS中國的估值被拉低近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至此,2022年國內第一個公開降低估值的消費獨角獸出現了。

“整個咖啡賽道都該降降温了,我們組已經明確不看咖啡了。”上海一家頭部雙幣VC的消費投資人吳博文(化名)告訴投資界。這一次,投資人們態度鮮明,他們幾乎一致地認為TIMS中國降估值這一舉措既合理且明智。

“目前市場上不少融過資的咖啡品牌估值都是虛高的。”吳博文還指出了消費圈的暗流湧動,大多數去年火熱的新消費項目,估值甚至已經腰斬,“很多這兩年融資的品牌,到今年不是融不起資,就是估值被迫下調。”

前兩年那場眾人湧入的消費投資盛宴,仍歷歷在目。“過去這兩三年大家投了很多所謂新消費的熱點,要再往前推三年,估值體系都站不住腳。如果有200家新消費公司,可能就有180、190家在今年會被偽證。”華南某PE機構創始合夥人王宏波(化名)如是説。

當那些存在巨大估值泡沫的消費項目漸現原形,VC/PE也慌了。投資界從多位投資人處獲悉,一家去年融資、估值數百億的食品品牌,因IPO路演不順,遭身後投資人“聲討”,要求創始人籤協議——要麼以分紅的形式返還部分投資款,要麼估值對半打折、稀釋主體股權。

這並非個案。“現在不少看消費的機構都在算賬,看看去年投了哪些估值過高的項目。”北京一家頭部本土PE機構的創始合夥人告訴投資界,“大多數新消費公司都還沒有學會如何盈利,它們的估值普遍虛高,而那些助長這種不公允估值泡沫並催生出‘虛胖效應’的企業和投資人已經初嘗苦果。”

眼瞅着新消費在二級市場一串串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一批VC/PE正手捧着燙手的高估值消費項目,焦急地等待着下一輪的接盤人,爭取早點退出好給LP一個交代。

03  安靜時美好的事物才會出現

做投資也一樣

這一波下來,那些從互聯網轉來投消費的VC,愈發客觀地認知到——投消費,花錢容易;但投得好,收錢難。

曾幾何時,消費投資被嘲諷為創投圈鄙視鏈的最底端,五花八門背景的人都擠了進來。“新品牌們都被慣壞了,好像真的把‘10000篇小紅書+一個頭部主播+一個流量明星=一個新品牌’當真了。”一位消費產業業內人士向投資界無奈地説。

她感慨不已:“從事消費要想長久發展需要時間積累,好比養孩子,耗費心血,回報期可能是20年之後。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消費需要產業資本加持,大幹快上是搞不出愛馬仕的。”

當投資人、創業者抱着互聯網思維去做消費,想着流量轉化留存,而不是服務體驗產品價值的時候,它距離失敗一定不會太遠。

“好的消費品公司其實不用燒多少錢,它們會很快就現金流為正了。排除特例情況,如果消費品公司做到很大體量還在燒錢,投資時就需要打問號。”王宏波打了個比方,“農夫山泉融資了嗎?根本沒有。”在他看來,消費品企業做得好的大概率是不需要融資的。

一幕幕魔幻現實間,何嘗不是一場淘汰賽?本質上,消費投資並不是一個非常爆炸性的投資領域,那些受投資機會和賽道擠壓跨界過來追風口、找機會的,被出清是必然。這放在當下任何一個風口賽道都不為過,泡沫終有破裂的一天。

“啥叫明星項目,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估值高的項目,而是你真正為投資人賺了大錢的項目才叫明星項目。GP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給LP賺錢。”日前,晨壹投資創始人劉曉丹就一語道出了投資的真相。

颶風捲過,消費投資趨於平靜,這或許才是這個行業最原本的狀態。經歷這一輪起伏波動,一批真正具有價值和旺盛生命力的消費項目勢必會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正如一位本土創投大佬所説的那樣:“安靜時美好的事物才會出現,做投資也一樣。”

消費投資又何嘗不是呢?當喧囂褪去,這裏迷人依舊,唯有真正熱愛的人留了下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57 字。

轉載請註明: 第二個獨角獸主動砍估值:一夜消失1000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