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楊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商界常青樹新希望(000876.SZ)遇到了新問題。
2020年,新希望出欄生豬800萬頭,提前達到年初既定目標,比2019年的350萬頭翻了一倍多。而其官宣口徑顯示,2021年的出欄目標是3000萬頭。
也就是説,一年翻一倍還遠遠不夠,得兩倍以上。
然而,跟上述喜報極不協調的是,股價自9月2日達到42.2元/股(向前復權,下同)高點之後,就開始急轉下跌,四個來月後的今日已近乎腰斬。期間,最大回撤幅度高達51%,至今仍然反彈乏力。粗略估算,實控人劉永好急劇膨脹的身家又急劇縮水了400多億元。
對比同行,隨着豬價從頂點回落,上市豬企股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回調,但新希望是回撤幅度最大的那一個。其中,牧原股份自2020年7月15日達到99.01元/股高點後,最大回撤32%,但到了2021年1月6日,又創下了99.38元/股的歷史新高。天邦股份2020年8月17日到達20.99元/股高點後,最大回撤34%。正邦科技2020年8月7日到達26.68元/股高點後,最大回撤39%。
箇中緣由,還在於公司治理、經營模式、盈利能力等方面出現了重大隱患與不確定性。
高管頻繁出走
2021年初,新希望再現高管離職潮。1月10日晚間,公司公告,副總裁兼財務總監王述華、董秘胡吉因個人原因,辭去上市公司高管職務。
事實上,近半年以來,新希望人事變動頻繁。
2020年9月5日,鄧成辭去公司總裁職務。三週後,鄧成出任另一家上市豬企---天邦股份董事長。
兩個多月後的11月30日,新希望時任副總裁韓繼濤、副總裁王維勇、首席戰略投資官楊守海三位重量級高管集體遞交辭呈。
二級市場,伴隨着頻繁的人事動盪,新希望股價也從2020年9月2日的最高點42.2元/股,下降至2021年1月11日的23.55元/股,近乎腰斬。即使在春節效應、豬肉漲價帶動豬肉概念股紛紛大漲的情況下,依然反彈乏力、跌跌不休。
《正經社》梳理獲悉,人事動盪早在7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2013年5月,新希望創始人、原董事長劉永好退居幕後,並把女兒劉暢推向台前、成為上市公司董事長。
那一年,劉永好62歲,劉暢僅33歲。
為了扶女兒“上馬”,不想做太上皇的劉永好專門安排了兩名重量級“大將”輔佐劉暢,一個是出任聯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陳春花,另一個是出任上市公司總裁的陶煦。
但沒過多久,領導班子便換人了。2014年12月,總裁陶煦請求辭去董事職務。隨後,新希望公告稱,免去陶煦總裁職務和陳興垚財務總監職務,改由劉永好的“嫡系大將”李兵接替總裁職務,牟清華接替財務總監職務。
然而,“嫡系大將”李兵上任僅僅一年半時間,也於 2017年10月辭去了新希望董事、總裁等職務。接下來,鄧成接任總裁一職後,最終也沒做坐滿三年。
除此之外,2017年,新希望副總裁、財務總監牟清華和投資發展總監黨躍文兩位重臣,也先後離職。
鄧成離開後, 80後張明貴接任總裁。雖説張明貴比鄧成年輕,但他從大學畢業就一直在新希望工作,一干就是12年。張明貴執掌的新希望地產,短短5年時間內,銷售額就從20億元狂飆到了600多億元,頗受劉永好賞識。
劉暢接班後,許多老臣紛紛離職。截至2019年年底,新希望的中層管理幹部中,90後佔比23%,85後佔比59%;中高層管理幹部中,90後佔比7%,85後佔比29%。
這與劉永好提出的“年輕化”不無關聯。在2017年春天的“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上,劉永好提到:
“我們集團有35年的歷史,跟我們一塊創業的老員工幹部多數是50歲、60來歲的人,而這些人要領導一批人變革、創新,要跟互聯網企業有創新的意識是不夠的,必須年輕化。”
資金鍊高度緊張
幹部年輕化後的新希望,步子也邁得比以往大了許多。
新希望前身為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深交所掛牌上市,實控人劉永好。作為國內農牧老牌巨頭,新希望以養殖發家,飼料業務一直是公司營收主要來源,佔比在60%以上。2014年,飼料業務的營收佔比達到頂峯,為70.56%。
2018年國內爆發非洲豬瘟疫情之後,新希望全面發力養豬業務,當時公開的目標是將在2022年出欄生豬2500萬頭。到了2020年三季度的投資者交流會上,2021年的生豬出欄目標,就提高到了3000萬頭。要知道,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新希望生豬出欄量還僅為354.99萬頭。
高管頻繁離職,跟目標頻繁調高難以完成不無關係。
同時,高目標下,必須要加大投入。2020年上半年,新希望先後完成了40億元可轉債發行、20億元中期票據(疫情防控債)及10億元超短期融資券發行,並申報了40億元定增計劃用於擴大養豬規模。2020年初以來,新希望擬新建生豬養殖項目已超30個,投資總額近120億元。
2020年11月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新希望宣稱,公司預計2020年資本開支為360億元、2021年資本開支約為200-300億元,主要用於豬場建設。
《正經社》發現,快速擴張養豬業務後,新希望已經債台高築。
2020年三季度,新希望總負債已達到609億元。流動負債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非流動負債增加近200億元至240.65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8.19%,比2019年的49%高出近10%。另外,截至2020年三季度,短期借款為161億元,現有貨幣資金僅僅為103.83億元,自有資金已經無法覆蓋短期債務。
盈利大幅放緩
新希望如此大舉擴張養豬行業,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2020年三季度業績顯示,新希望第三季度淨利潤為19.21億元,同比增長27.22%。相比2019年動輒100%的增速而言,增速大幅放緩。2019年第二季度以來,公司季度淨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269.51%、149.67%、676.03%、144.13%、71.64%。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競爭對手盈利增長勢頭並未減弱。
2020年第三季度,龍頭牧原股份淨利潤同比增長561.46%,天邦股份同比增長239.98%,正邦科技同比增長827.44%,温氏股份由於養禽業務大幅虧損導致整體業績增幅不大,但三季度養豬利潤大幅上升。
為何單單新希望盈利放緩?
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公司生豬銷售221.47萬頭,同比增長1.16倍;實現銷售收入75.4億元,同比漲幅更是接近2.6倍。
顯然,問題出在成本上。廣發證券的解釋為:一是三季度外購仔豬育肥成本抬升;二是費用攤銷處於高位。
外購仔豬養殖利潤=育肥豬出欄體重*出欄單價-仔豬購置成本-仔豬飼養成本。整個豬週期前期,仔豬飼養的飼料成本變動不大,收入增長早於成本,因此外購仔豬養殖利潤增長明顯。但隨着仔豬價格大幅上漲,甚至快於收入增長,外購仔豬養殖利潤被吞噬,且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新希望給定的目標是,2020出欄 800萬頭,其中500萬頭為自有仔豬。但實際自有仔豬出欄只有400萬頭,有近100萬頭的差距。可見,公司外購比例較高。因此,在豬價上漲週期的2019年,公司收入效應明顯早於成本效應(仔豬購置成本),實現利潤增長,但隨後盈利增長乏力。
另外,外購仔豬和費用增長説明新希望前期儲備的不足。
事實上,早在2015年,新希望就開始佈局養豬業務,但沒在種豬上下功夫。直到2019年下半年開始,才在種豬資源上急速擴張。這相對於牧原股份等已經在此領域深耕了多年來講,顯然慢了不止一步。
在新希望的業務結構中原本佔比甚小的養豬產業,經過擴張後,2020年三季度在淨利潤中的佔比達到了50.92%。可以預見,若未來豬肉價格大幅下挫,新希望的淨利潤也將大幅下降。【《正經社》出品】
責編|唐衞平·編輯|杜海·校對|然然
聲明:文章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對上市公司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請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