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漲風口已過,物管企業IPO估值兩極分化

導讀:疫情過後,房企掀起了一股分拆物業公司赴港上市的浪潮,至今仍在持續。不過,物業股普遍高估值的時代卻早已不再,兩極分化態勢愈發突出。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張志峯 編輯/周遠方)疫情過後,物管上市公司估值走高,迎來了一波房企分拆物業公司赴港上市浪潮,至今仍在持續。

12月9日,華潤萬象生活與佳源服務兩家物業管理公司同時登陸資本市場。

據觀察者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15家物業企業已成功赴港上市,刷新歷史記錄。

緊隨華潤萬象生活和佳源服務之後,已經成功過會的遠洋服務也將於近日掛牌;尚在排隊審核階段的物管公司共有5家,分別是星盛商業管理、宋都服務、榮萬家、融信服務、建發物業;其餘如中南、越秀等公開透露分拆上市計劃的房企更是多不勝數。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物業股普遍高估值的時代早已不再,尤其是在8月底高點過後的一波整體下行趨勢中,個股兩極分化態勢愈發突出。

普漲風口已過,物管企業IPO估值兩極分化

港股物管板塊2020年初至今股價指數周K

物業股估值回調

選擇在同一天登陸港交所,分別背靠華潤置地與佳源國際的兩家物業公司,所迎來的資本市場態度截然相反。

華潤萬象生活首發價格22.3港元/股,一度漲超35%,最終報收28港元,漲幅25.56%,PE(市盈率)高達110倍;而佳源服務3.86港元/股的首發價格,卻依然面臨破發危機,一度跌超4%,僅在尾盤勉力拉昇至3.88港元,微漲0.52%,PE為37倍。

普漲風口已過,物管企業IPO估值兩極分化

華潤萬象生活日K

有投資者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認為,如今物管行業早已過了盲目打新階段,隨着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規模較大一方更容易在頻繁的企業兼併中存活下來。且背靠大房企,未來增長空間更有保障,自然更容易受到資本青睞,這是導致上市企業估值呈現兩極分化的主因。

觀察者網調查發現,原本疫情之後普遍受到資本市場追捧的物業股,自9月以來開始持續下跌,類似華潤萬象生活這類的開盤大漲情況已經十分少見,股價回調、市值縮水、IPO破發反而成為主要特徵。

Choice數據顯示,9月份,13家物業股跌幅均在10%以上。而隨後上市的新股更慘,其中,10月22日,當代置業分拆旗下物業公司第一服務登錄港交所,首日跌幅約27%,刷新歷史紀錄;此後繼續下跌,截至發稿前跌至僅0.89港元/股,上市1個半月大跌63%,PE為10.43倍。

第一服務的遭遇,彷彿為港股物業公司打開了破發潮水的閘門,一發不可收拾。

10月30日,世茂服務與合景悠活同日上市,首日均遭受資本市場“冷眼相待”。

其中,世茂服務首日開盤價15.8港元,較發行價下跌4.82%,即便尾盤拉昇至16.6港元,依然擋不住隨後的跌勢,現價12.36港元,較發行價下跌25.54%;而合景悠活上市首日即大跌23%,現價5.13港元,較發行價下跌35%。

相較於前面幾家,11月上市的金科服務情況稍好,上市首日收盤價與發行價相當,均為44.7港元,避免了破發命運,此後股價一路走高,現價51.35港元,較發行價上漲15%。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年初全民“抗疫”的過程中,物業管理的作用被史無前例地放大,不少物業股PE超過100倍,而9月以來物業股持續下跌,只是資本市場冷靜後的估值回調,而非行業本身的問題,且回調後的行業估值仍然高於大多數傳統行業。

上市物業公司“拼爹”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行業面臨整體回調,但輕重程度卻各不相同。

例如碧桂園服務現價49.7港元,相較於8月底的54.05港元下跌8%,PE仍有57.7倍;永升生活服務現價15.6港元,相較於8月底的15.96港元微跌2.3%,PE為77.92倍。

而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如建業新生活股價自8月底大跌40.6%,PE為23.05倍,燁星集團股價大跌36%,PE為7.84倍。

“決定估值回調程度的因素,除了自身規模之外,背後的房企至關重要。”同策研究院資深分析師肖雲祥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

肖雲祥舉例説,如第一服務、佳源服務等,自身規模本來就小,資源相對分散,且增速不高,其背後當代置業和佳源國際又都是負債高企,全國化程度不高,因此估值相對較低;而像世茂服務、金科服務等企業,背後房企本身具有一定規模,後續成長性看得見,所以即便股價回調,PE也基本維持在50倍左右;再如華潤萬象生活、融創服務之類頭部房企旗下的物管公司,“滾雪球”就更加容易,因此一開始估值就會很高,PE都在70倍甚至100倍以上。

不少投資人持同樣觀點,認為物業股的估值高低説白了就是“拼爹”。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如果產生過度依賴,又會資本市場認為不具備開拓市場能力,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例如恆大物業,論規模,可以排進全國前5,論市值,近900億港元,僅次於碧桂園服務;拼母公司,恆大地產也是常年穩居前3強的地產商。但問題在於,恆大物業約99%的在管面積來自母公司或關聯方。

12月2日,恆大物業敲鐘上市,同樣未能避免破發命運,截至發稿企業股價7.99港元,相較發行價8.8港元下跌9%,PE為47倍。

普漲風口已過,物管企業IPO估值兩極分化

恆大物業日K

而比恆大物業提前十多天上市的融創服務,由於其在管面積中包括文旅、商業地產、酒店、住宅等多種形態,而更被資本市場看好,開盤首日即大漲22%,其後略有下降,現價13.74港元,較發行價上漲18%,PE高達80.64倍。

對此,肖雲祥指出,除了板塊輪動、規模大小等因素之外,企業成長性、經營模式的稀缺性及特色服務等也會影響最終估值,恆大物業的成長性在業內首屈一指,特別是2017年至2019年,其淨利潤以195.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加,但企業在管面積來自母公司的項目佔比較高,其橫向收購的能力並未有過多體現。而同一梯隊的融創這方面就好得多。

事實上,觀察者網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物業公司上市之初都患有嚴重的“母公司依賴症”。

例如上市於2018年年中的碧桂園服務,2015年-2017年由關聯方開發物業的在管面積佔總量的比重分別為96.9%、95.9%和89.1%,而到了2020年中期,這一數字迅速下降至72.4%。

剛剛上市的華潤萬象生活同樣如此,截至2020年6月,企業在管住宅與寫字樓物業中,由華潤置地及其合聯營公司所發展的項目分別佔總建面約82%及95%;而企業在管的購物中心則100%全部由華潤集團及華潤置地開發或擁有。

一位上市物企高管告訴觀察者網,物業行業的前景所有企業都看得見,且目前估值遠高於房地產開發,這是促成上市公司急於分拆物業上市的主要原因。倘若在分拆物業公司之前大規模利用自有資金開拓第三方市場,將加劇地產母公司債務壓力。而分拆之後,就可以單獨從資本市場籌資,迅速搶佔市場份額,提升自身競爭力。

肖雲祥表示,物企畢竟是輕資產模式,分拆之後非但不會削弱房企實力,反而有助於優化集團整體財務結構,特別是“三道紅線”之下,這一需求變得更為迫切。這也是儘管行業目前面臨估值回調、IPO破發潮等諸多問題,依然難擋物業公司被分拆上市的直接原因。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6 字。

轉載請註明: 普漲風口已過,物管企業IPO估值兩極分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