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素”幫“萊茵魯爾區”經濟轉型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中國商務部17日宣佈,今年第二季度中國成為德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引述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報道稱,中國在二季度取代美國,首次成為德國最大的出口國。受益於中國快速從新冠疫情衝擊中復甦,4-6月份,德國對中國的出口額接近230億歐元,對美國的出口則下降到200億歐元。
德國最大的都市區“萊茵魯爾區”包括科隆、杜塞爾多夫、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等城市,擁有人口1100萬。儘管疫情還沒有完全遏制,但《環球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看到,該地區的經濟正呈快速復甦狀態。
杜伊斯堡是歐洲最大的內陸港,現在成為“一帶一路”歐洲物流樞紐。記者十多年前到這座城市時,留下的印象是“髒亂差”,如今卻感受到它到處蓬勃發展的氣象。對這一變化,當地政府認為其中一大原因是中國。就在8月,杜伊斯堡又開通了一趟連接中國深圳的中歐班列。該班列從杜伊斯堡出發,途徑漢堡、華沙、明斯克、莫斯科等地,全程運行13438公里,16天后到達深圳,也是目前運距最長的中歐班列之一。
“現在杜伊斯堡與中國各個目的地之間每週有多達60列火車。”杜伊斯堡港首席執行官斯特克説,“我們現在可以更加有效地為中國珠江三角洲提供服務”。
記者瞭解到,從杜伊斯堡發出的中歐班列向中國源源不斷地出口當地的“德國製造”,比如機械產品、汽車、葡萄酒等。當地葡萄酒酒莊莊主貝梅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疫情中,許多國家進口停滯,但中國復甦快,葡萄酒需求大增。這幾年,該地區的葡萄酒出口中國年年在增加,拯救許多當地的中小酒莊。
目前,杜伊斯堡已有近百家中國企業落户。杜伊斯堡市長林克甚至稱,“我們是位於德國的一座‘中國城’”。該市也是第一個設立中國專員的德國城市。
“萊茵魯爾區”曾經貢獻了德國八成以上煤炭以及近2/3的鋼鐵。上世紀60年代,由於環境污染嚴重,德國政府啓動轉型計劃,推動生物、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目前,杜塞爾多夫所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簡稱“北威州”)僅從事數據處理、軟件及信息服務的企業就超過11萬家,電信公司380多家,環保企業1600多家,已經成為歐洲領先的高科技技術中心。
“中國企業從本世紀初,也就是‘萊茵魯爾區’轉型最艱難的時候開始陸續來到。”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五礦集團是最早來到該地區的企業之一,1980年在杜塞爾多夫市設立代表處,之後該市成為其歐洲總部。該公司看中的就是這裏輻射歐洲的地理位置。2007年,華為也將歐洲總部從英國轉移到杜塞爾多夫。這樣的中國企業還有不少,比如中興、小米等。
記者從北威州政府瞭解到,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家中資企業在當地投資落户,而北威州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總額接近10億歐元。北威州州長拉舍特表示,目前該州有超過3萬中國人生活在北威州,是全德最大的中國人羣體。由於該地區掀起中國投資熱、中國出口熱、中國遊客熱,此前被稱為“日本城”的杜塞爾多夫近年來也被易名為“中國城”。杜塞爾多夫、科隆和杜伊斯堡輪流舉行一年一度的中國節,還舉辦中國經濟論壇等,促進與中國的合作交流。
記者看到,儘管在疫情中,但在科隆、杜塞多爾夫等“萊茵魯爾區”城市,已經可以看到一些中國遊客。他們大多是住在歐洲的中國留學生和華人。去年,來該地區旅遊的中國遊客多達數十萬。
羅多夫稱,“中國因素”幫助“萊茵魯爾區”經濟結構轉變和產業轉型,賦予新的生命力。“萊茵魯爾區”是中歐合作的範例。後疫情時代,中國對“萊茵魯爾區”的作用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