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 《上海證券報》10日刊發文章《外資持債叩關4萬億元 加倉人民幣勢頭不減》。文章稱,“入指”效應產生的磁吸力日益顯現,國際資本持續佈局人民幣債券。綜合上海清算所和中央結算公司最新數據,新的關口近在眼前——截至10月底,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為3.85萬億元,直逼4萬億元大關。
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數據顯示,10月新興市場國家資金流入總額中,逾50%流向中國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境外投資者對於人民幣債券的結構性資產配置需求旺盛,資金流入趨勢仍將持續。
10月29日,富時羅素將中國國債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WGBI),中國債市至此跨越與全球市場接軌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於境外投資者來説,這一時間點具有重要信號意義。“WGBI納入中國國債,將進一步驅動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國債的被動和主動配置。”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表示,瑞銀持續觀察到,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債券市場進行資產配置具有熱切需求。
中國債券市場已感受到境外資金的“躍躍欲試”。受“入指”驅動,境外投資者開啓加速佈局,同時參與我國債市的活躍度顯著提升。中央結算公司9日發佈債券託管量數據顯示,10月份,境外機構的人民幣債券託管面額為35167.4億元,較9月增加226億元。
債券通公司表示,WGBI納入首日,來自日本資產管理公司的ETF和基金交易活躍。從交易數據來看,環比和同比漲幅均明顯走高。數據顯示,10月,債券通日均交易量達279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18%,同比增長63%。
“WGBI納入可能帶來月均約25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流入,這相當於今年前9個月境外機構所持國債的月均淨增量的50%以上。”瑞銀證券中國利率市場策略分析師夏愔愔説,預計今年全年中國債券市場的外資流入規模有望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
今年以來,境外機構對於人民幣債券的配置興趣持續處於高位。截至2021年10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85萬億元,約佔銀行間債券市場總託管量的3.4%,較去年末增加近6000億元。
除了“入指”這一最新利好,還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境外投資者對於人民幣債券的青睞?業內人士認為,中美之間10年期國債利差維持高位、人民幣幣值穩定等因素,推動境外投資者保持增配人民幣債券的趨勢。
夏愔愔認為,一是當前中美10年期國債的利差維持在150BP上下,高於2015年以來的歷史均值水平,二是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對平穩,這兩方面因素推動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債券的繼續增長。
德意志銀行集團大中華區宏觀策略主管劉立男看好中國債券市場對境外投資者的持續吸引力。她認為,以人民幣貨幣和收益率波動來衡量,人民幣債券在新興市場資產中被公認為相對安全的資產。除港元和新幣等與美元掛鈎的貨幣外,人民幣是亞洲波動最小的貨幣,其波動率遠低於G10貨幣。
“主動型資產管理基金和全球儲備基金對結構性配置的需求加速了離岸資金流入中國債市,而且這一結構性流入趨勢仍將持續。”劉立男説。
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市場正成為國際資本匯聚之地。IIF數據顯示,10月,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總額為249億美元,股票和債券市場均迎來資金流入,分別為48億美元和201億美元。其中,中國股市流入73億美元,中國債市流入63億美元,合計佔據新興市場國家當月流入資金總額的54.6%。(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