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記住這三招!警方教您識破經濟金融犯罪陷阱
長城網訊(記者蔡洪坡)近年來,經濟金融犯罪不斷呈現出形式多樣、手段翻新、社會危害大、羣眾經濟損失慘重的趨勢。在第六個國家安全教育日到來之際,河北省公安廳經濟犯罪偵查總隊發佈警方提示,提醒廣大市民增強防範意識,提高防範能力,快速識別經濟金融犯罪陷阱。
天上不會掉餡餅,“高額回報”或是非法集資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羣眾收入不斷增加,投資需求也不斷加大。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羣眾迫切尋找投資機會的心理,假借項目開發,股票、債券、期貨投資,認領股份、入股分紅,商品銷售與返租,房地產投資等形式,甚至編造虛假項目,製造虛假宣傳聲勢,許諾投資者高額回報,開展非法集資等犯罪活動。
有的不法分子不惜利用親情、地緣關係,編造自己獲得高額回報的謊言,拉攏親朋、同學或鄰居加入,使參與人員不斷增長,集資規模迅速擴大。這類騙局在集資初期,往往能夠按時足額兑現承諾本息,待集資達到一定規模後,不法分子便秘密轉移資金或攜款潛逃,不明真相羣眾的血汗錢就這樣“打了水漂”。
如,某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註冊成立某商貿有限公司,在未經國家相關部門許可情況下,以高額提成為誘餌招聘大量代理人,喊出“三折、五折購車”等口號,以宣傳講座、赴各地召開招商大會等形式大肆發展客户,非法集資金額高達1億餘元,最終造成大量集資款不能歸還。
“暴利引誘”是所有犯罪分子欺騙羣眾的不二法門,河北警方特別提醒廣大羣眾,天上不會掉餡餅,理財投資要理性。
警惕“披着羊皮的狼”,不輕易投資不瞭解的項目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新型金融形式應運而生,金融創新也是“雙刃劍”,有些金融樣態為了避免觸碰監管紅線,對金融模式進行了複雜設計,使經濟金融犯罪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特別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背景下,P2P網絡借貸、眾籌、金融互助等新型金融工具層出不窮,傳統的金融犯罪藉助互聯網進行了技術升級,模糊了金融行為與犯罪行為的界限。
如,某些基金管理公司,雖然進行了正常登記備案,但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與投資人簽訂資金託管合同,承諾高額利息和投資期限,許諾到期付本還息且能隨時撤資,最終因資金鍊斷裂不能返款。
廣大羣眾對待互聯網金融產品或項目應保持謹慎態度,對承諾低投入、高回報、風險低的金融項目更應保持警惕,不要輕易進行投資不瞭解的產業或項目。
貪“小便宜”易惹“大麻煩”,重視個人信息安全
移動網絡為廣大人民羣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但個人信息安全也隨之亮起了紅燈,垃圾短信、騷擾電話令人不勝其煩,相關領域的電信詐騙等關聯性犯罪高發。
部分犯罪分子向廣大羣眾,特別是在校學生、農民工等收購個人銀行卡、手機卡或者微信支付寶賬户等,再高價轉賣給電信詐騙、網絡賭博、地下錢莊等犯罪團伙,作為轉移資金、進行犯罪活動的工具。有的羣眾可能覺得僅僅是出售自己的銀行卡或手機卡,並沒有影響其他人,而且還能輕易拿到一筆費用,何樂而不為?殊不知,看似簡單的一個舉動,卻潛藏着成為犯罪分子幫兇的風險,甚至可能觸犯法律,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被警方刑事拘留。
個人信息安全很重要,切勿因佔小便宜而惹上大麻煩,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己個人信息安全,不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